我国公务用车的现状与弊端
发布时间:2014-07-27 09:26
公车“,在当代特指”公务车“,不同于公共汽车。公务用车,简称公车,是指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用国家公共财政购置的,用于公务活动的需求、提高办事效率的车辆。主要分为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用车和公务人员公务活动业务用车两大类。
(一)我国当前公务用车制度的现状:
1.运行成本高,财政负担沉重。
据了解,每一辆公务用车的运行成本(包括司勤人员的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有些地方的支出更高。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大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左右。远远高于国防、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比例。
2.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 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 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
3.公车私用现象严重。
据调查, 在许多地方公务车存在新”三三制“,即公用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 公车不”公“ 日益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 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 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干脆自己驾车, 让在编司机”休息“ 。
4.超编配车,盲目攀比。
按照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部长以下官员不能配备专车,但是在地方许多乡镇领导都有专用的公务车。全国党政机关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2008年公务车采购的财政支出达800亿元左右,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由于没有严格的公务用车编制管理与监督法制法规,造成了违规越权,超编超支配车。”官本位“思想使公务用车成为领导之间进行盲目攀比、贪图享乐的工具,成为特权、地位的象征。在人民群众中已经形成恶劣的影响,也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除此以外,目前公车制度导致我国汽车产业的畸形发展;大量占用城市道路资源,造成道路拥堵不堪;严重污染城市环境,与我国创建”两型“社会相悖等诟病。
(二)我国公务用车现状弊端的原因:
1.当前公务用车制度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我国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起源于前苏联,按照干部级别和编制配备公车。由于受到当时计划经济的影响,基本沿袭了解放初期的供给制。这种制度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逐渐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障碍,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包袱。
2.既得利益集团的”官本位“思想造成的阻力。
在我国这个 ”官本位“思想深厚的传统国家里,如何破除和更新根深蒂固的固有观念,带来思想及行为上的变革,是车改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之处。我国现行公车制度与行政职务、级别挂钩,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公务用车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加重了官员的”官本位“特权意识。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政府是车改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定位,所进行的改革势必会异常艰难的。正如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分析,公务车改革的失败说明,凡是涉及减福利的,改革都非常神速,凡是涉及削特权的,都进展得非常缓慢。凡是政府改别人的,都非常神速;凡是改政府的,都异常艰难。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公车即官车,让官员自己来革自已的命,让官员不再享受官员的特权,这样的改革没有任何可能。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财政监督制约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我国当前还没有专门规范公务用车的法律,公务用车的相关规定存在于政府颁布的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不仅数量少而且效力较低。不能有效对我国公务用车行为提供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保障。同时还表现在公务车使用上责任追究制度的缺失。公务用车的费用支出没有建立起刚性的财政预算约束机制,不能正确、及时的反应财政支出,不能受到人代会及人民群众的监督。
4.其他的相关方面原因。
除以上三点因素外,城市化、全球化为公务用车的扩张提供了推动作用;落后的公共交通体系,与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公车管理存在着难度大、问题复杂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国内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模式及优缺点
我国公车制度改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目前,经历了十几年探索和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地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车改模式,即货币化公车改革、半货币化公车改革、加强管理公车改革三种模式。且三种公车改革模式都有一定的利弊因素。
1.货币化公车改革优缺点:
货币化公车改革的优势有:使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是我国公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之一。能够有效减轻公务用车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止公车管理上的疏漏,消除”车轮上的腐败“,更有利于缓和干群关系和创建和谐社会。也符合公务员职务消费货币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是当前公车改革国际上的通用模式。同时为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及缓解城市拥堵上有明显的利好作用。
货币化公车改革存在的缺陷为:①货币化车改既不合理又不合法。当前地方货币化车改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根据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部长以下官员不能配备专车,而现实生活中乡镇科级领导干部都有专车,这明显是不合法的,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背道而驰。”名不正,则言不顺“,车改的车贴标准的制定,表现为与行政职务挂钩,不能合情合理的反映机关工作的需要。②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不明显,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只是运用简单粗糙的方式与改革前的行政成本进行对比,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车改的综合效果有待考量。③货币化车改模式不能充分体现社会公平。货币化公车改革由” 暗补“变” 明补“,不仅在公务员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造成不公平, 而且在公务员内部也依然存在。由于车改补贴是以行政级别而非工作需要,加上补贴的高低档之间差距巨大。这就加深了人数最多、工作量最大的基层公务员的不公平感,进而影响整个机关的行政效率。④易成为滋生新的腐败的温床。由于公车制度改革的决策、执行到监督都是由政府机关自己担任,形成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怪状,最后不免为维护既得利益而产生新的腐败。各地的改革中已经出现诸多问题:” 因不能一步到位全部取消公务用车,留用的车辆核定的费用包干标准不一, 分配上的不公平, 工作人员交通费用标准不科学, 一般干部交通费标准过低, 有时不能保证公务活动的需要; 工作人员买断的公车作价过低, 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领取交通费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向下属单位报销交通费、索要或者低价购买油料等, 容易产生新的腐败行为。“
2.半货币化公车改革的优缺点:
半货币化公车改革的优势有:半货币化公车改革,通过取消公务用车,笔耕论文新浪博客,组建新的机关车辆管理中心或出租车租赁公司,实行乘车卡、实报实销等方式。施行集约化管理,有效的提高公务用车使用效率,做到节约财政支出的目的,并且杜绝了”公车私用“现象。同时可以解决司机安置的老大难问题,减少公车改革的阻力,保证车改的顺利进行。
半货币化公车改革存在的弊端为:新组建的机关车辆管理中心或出租车租赁公司,对已经饱和的城市出租车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在各项制度不规范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双轨制“,既乘坐原有公车又发放乘车卡、报销租车费用等弊端。也不能完全消除公务用车管理上的公车私用等问题。
本文编号:7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