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中诚信缺失原因探析及策略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18 16:1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法学研究领域,梁慧星教授在其《民法解释学》中指出:诚实信用原则之本质,在于当事人利益之平衡,是在市场交易中,人人可得期待的市场交易之基础。诚实信用之原则,旨在谋求利益之公平,而所谓公平即市场交易中的道德。我国的民法学者将诚信原则推向“帝王条款”的高度,强调将诚信作为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规范网络舆情,加强网络诚信建设,具有现实迫切性。诚信历来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一项基本要求,网络社会交往作为人类社会交往在网络世界的延伸,其本质也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交往中的诚信原则也应当属于网络社会中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网络舆情问题中,大量违背诚信精神的交往活动出现在网络社会中,虚假舆情、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网络谣言等网络诚信缺失现象不断涌现,极大的影响了网络社会的有序进行和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网络舆情中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诚信问题的“重灾区”,亟需建立完善的解决网络诚信的现实机制。
………………
第二章 诚信与网络诚信相关理论
2.1 中西方诚信观及当代诚信概述
西方诚信观可以概括为:“诚”要求个体对事件、信息作完全和真实的披露,是个体的一种诚实品性,是诚信的基础。“信”一方面指诚实等人格方面的因素、守信的良好品格与资本状况、生产能力等财产方面的因素是否值得他人对其履行义务的能力给以一定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指客观上其履行义务的能力所能为他人信任的程度,主要来自社会的评价,即“信任”。
2.2 网络社会和网络诚信的提出
网络社会最典型的特性就是虚拟性,虚拟性是指也就是把使用者通过网络从现实生活转移到网络生活中来。在网络空间中,网络用户通常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自己虚拟的形象,人们的网络行为都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虚拟出的感觉。[2]但是,网络技术并不能把客观世界的一切都转移到网络世界中。这种虚拟性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在网络社会的虚拟形式下所表现出的内容是现实的,网络用户也是现实社会中实实在在存在的,网络社会的这种虚拟性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
网络交互性主要表现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两种形式。[3]实时交互如现在流行的一些即时聊天工具,网络用户的选择可以得到立即的回应,而非实时交互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作出,网络用户的选择不能得到立即回复。网络中交互式的沟通,可以使网络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或创造信息。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用户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网络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
第三章 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网络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17
3.1 网络舆情的内涵 ......................................................... 17
3.2 网络舆情的特点与作用 ................................................... 17
3.2.1 网络舆情的特点 ...................................................... 17
3.2.2 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与负面效应 ........................................ 19
3.3 当前公民网络使用情况的现状及分析 ....................................... 19
第四章 网络舆情问题中网络诚信缺失的成因探析 .................................. 31
4.1 直接原因:主体素质及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 31
4.1.1 客观原因:网络系统的不完善及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 31
4.1.2 主观原因:网络舆情行为主体自身的原因 ................................ 32
4.2 历史根源:中国传统社会不诚信现象的影响 .................................. 33
第五章 规范网络舆情以促进网络诚信建设 ........................................ 37
5.1 遵循自由与控制辩证统一的原则 ........................................... 37
5.2 健全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 ................................................. 37
5.3 强化对社会主体的网络诚信教育 ........................................... 38
第五章 规范网络舆情以促进网络诚信建设
5.1 遵循自由与控制辩证统一的原则
表达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同时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构成要素,对于一国的经济、政治、科技乃至公民素质、民族精神等都有巨大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人的自由也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人的自由总是在一定基础上和一定条件下的自由。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到这些规律,并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1]对于网络舆情表达自由的控制和保障,则也是矛盾统一体的两方面。非法、过分的控制,就无法保障舆情表达中的自由;对舆情表达自由的保障又可能会出现对表达自由的滥用,这是它们的对立之处。它们之间的联系则体现在,为了有效的保障舆情表达自由就必须控制舆情表达自由的滥用,而控制舆情表达自由的滥用也是为了更有效的保障舆情表达的自由。在这一对矛盾中,网络舆情表达自由的保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控制则是次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舆情表达自由的保障是目的,而舆情表达自由的控制则是达到保障自由目的的手段。因此,在解决网络舆情表达中的网络诚信问题中,应该坚持自由与控制辩证统一的原则,同时对舆情表达自由的控制必须必要、合理、有限,而不能过度、随意、毫无限制。
5.2 健全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不同媒体间的联合,可以形成多重声音互为补充、齐心引导网络舆情的局面,网络媒体可以通过与传统媒体联合,达到正确引导舆情的效果。传统媒体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往往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可以用正面宣传消除各种杂音、噪音以及错误观点的不良影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网络舆情的阵地,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把握舆情导向,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流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网络舆情中各种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
本文编号:8400
1.1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法学研究领域,梁慧星教授在其《民法解释学》中指出:诚实信用原则之本质,在于当事人利益之平衡,是在市场交易中,人人可得期待的市场交易之基础。诚实信用之原则,旨在谋求利益之公平,而所谓公平即市场交易中的道德。我国的民法学者将诚信原则推向“帝王条款”的高度,强调将诚信作为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规范网络舆情,加强网络诚信建设,具有现实迫切性。诚信历来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一项基本要求,网络社会交往作为人类社会交往在网络世界的延伸,其本质也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交往中的诚信原则也应当属于网络社会中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网络舆情问题中,大量违背诚信精神的交往活动出现在网络社会中,虚假舆情、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网络谣言等网络诚信缺失现象不断涌现,极大的影响了网络社会的有序进行和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网络舆情中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诚信问题的“重灾区”,亟需建立完善的解决网络诚信的现实机制。
………………
第二章 诚信与网络诚信相关理论
2.1 中西方诚信观及当代诚信概述
西方诚信观可以概括为:“诚”要求个体对事件、信息作完全和真实的披露,是个体的一种诚实品性,是诚信的基础。“信”一方面指诚实等人格方面的因素、守信的良好品格与资本状况、生产能力等财产方面的因素是否值得他人对其履行义务的能力给以一定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指客观上其履行义务的能力所能为他人信任的程度,主要来自社会的评价,即“信任”。
2.2 网络社会和网络诚信的提出
网络社会最典型的特性就是虚拟性,虚拟性是指也就是把使用者通过网络从现实生活转移到网络生活中来。在网络空间中,网络用户通常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自己虚拟的形象,人们的网络行为都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虚拟出的感觉。[2]但是,网络技术并不能把客观世界的一切都转移到网络世界中。这种虚拟性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在网络社会的虚拟形式下所表现出的内容是现实的,网络用户也是现实社会中实实在在存在的,网络社会的这种虚拟性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
网络交互性主要表现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两种形式。[3]实时交互如现在流行的一些即时聊天工具,网络用户的选择可以得到立即的回应,而非实时交互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作出,网络用户的选择不能得到立即回复。网络中交互式的沟通,可以使网络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或创造信息。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用户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网络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
第三章 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网络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17
3.1 网络舆情的内涵 ......................................................... 17
3.2 网络舆情的特点与作用 ................................................... 17
3.2.1 网络舆情的特点 ...................................................... 17
3.2.2 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与负面效应 ........................................ 19
3.3 当前公民网络使用情况的现状及分析 ....................................... 19
第四章 网络舆情问题中网络诚信缺失的成因探析 .................................. 31
4.1 直接原因:主体素质及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 31
4.1.1 客观原因:网络系统的不完善及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 31
4.1.2 主观原因:网络舆情行为主体自身的原因 ................................ 32
4.2 历史根源:中国传统社会不诚信现象的影响 .................................. 33
第五章 规范网络舆情以促进网络诚信建设 ........................................ 37
5.1 遵循自由与控制辩证统一的原则 ........................................... 37
5.2 健全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 ................................................. 37
5.3 强化对社会主体的网络诚信教育 ........................................... 38
第五章 规范网络舆情以促进网络诚信建设
5.1 遵循自由与控制辩证统一的原则
表达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同时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构成要素,对于一国的经济、政治、科技乃至公民素质、民族精神等都有巨大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人的自由也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人的自由总是在一定基础上和一定条件下的自由。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到这些规律,并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1]对于网络舆情表达自由的控制和保障,则也是矛盾统一体的两方面。非法、过分的控制,就无法保障舆情表达中的自由;对舆情表达自由的保障又可能会出现对表达自由的滥用,这是它们的对立之处。它们之间的联系则体现在,为了有效的保障舆情表达自由就必须控制舆情表达自由的滥用,而控制舆情表达自由的滥用也是为了更有效的保障舆情表达的自由。在这一对矛盾中,网络舆情表达自由的保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控制则是次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舆情表达自由的保障是目的,而舆情表达自由的控制则是达到保障自由目的的手段。因此,在解决网络舆情表达中的网络诚信问题中,应该坚持自由与控制辩证统一的原则,同时对舆情表达自由的控制必须必要、合理、有限,而不能过度、随意、毫无限制。
5.2 健全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不同媒体间的联合,可以形成多重声音互为补充、齐心引导网络舆情的局面,网络媒体可以通过与传统媒体联合,达到正确引导舆情的效果。传统媒体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往往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可以用正面宣传消除各种杂音、噪音以及错误观点的不良影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网络舆情的阵地,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把握舆情导向,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流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网络舆情中各种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
……………
结语
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网络诚信缺失现象是阶段性的、暂时的。通过健全主流网络媒体建设、强化对社会主体的网络诚信教育、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法律体系、完善网络技术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以及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诚信社会氛围等途径,能够逐步规制网络舆情中的网络诚信缺失现象,促进网络社会的诚信建设,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让社会各界携起手来,从自身的诚信做起,努力营造网络空间中人类生活、工作的良好道德环境,全面完善和提升人的素质,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带来的积极作用,提高人们参政议政的水平和热情,为发扬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类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所学知识和写作时间有限,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尽管已经结合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全文还只是在比较粗的层面分析了网络舆情中网络诚信缺失的成因,提出了最基本的对策建议,部分措施也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其可行性以及可以改善的地方。对其深层次的理论和规制措施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今后将在这些方面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8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