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供应链论文 >

“基地准出—市场准入”下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0 19:59

  本文选题:农产品质量安全 + 演化博弈 ; 参考:《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经从原来简单的只为解决温饱逐步转变为更高层次的追求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收到消费者的重视,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安全是各种植生产加工企业、政府监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农产品可追溯体系是保障其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对农产品整个供应链各环节进行跟踪和追溯,既能从正向跟踪监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又能从逆向进行追溯,当发生质量安全事件时第一时间找到问题根源和责任主体。对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和研究可追溯体系中关键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在比较我国农产品可追溯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基础上,分析农产品可追溯实施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针对其中多头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基地准出——市场准入”的管理模式。然后,从农产品可追溯主体众多且各主体各自为政均以本部门为核心实施可追溯出发,应用博弈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以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为代表的三方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得到要增强可追溯宣传来推动企业的实施和消费者的认可等结论,为可追溯体系建设中主体地位划分提供依据。再次,分析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不同阶段的生产、加工、物流与管理流程,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环节的可追溯流程进行研究,确定其中的关键追溯点,避免目前追溯信息量过大没有重点的问题。最后,分析现有追溯平台基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脱节的应用现状,在主体分析和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和查询的可追溯平台,并将风险防控、融资与金融、信息预警等功能融入该系统,以完善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控制和管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consump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simple solution of food and clothing to a higher level of pursuit of health. The problem of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consumers. It is an urgent problem for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departm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suring the safet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farmland to dining table". The traceability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guarantee its quality and safety. It can track and trace every link of the whol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ich can not only track and supervise positively,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safety accidents, but also trace back from the reverse. Find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and the subject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 first time when the quality safety incident occur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traceability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e key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problems in the traceability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the gap between our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ceability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ceabil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management mode of "base quasi-market access"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ulti management. Then, based on the trace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traceability of each main body,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three-way asymmetric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enterprises, government and consumers, by using the game analysis metho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raceability propaganda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the approval of consumer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division of the principal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ceability system. Thirdly, it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ing, logistics and management process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different stages from "farmland to dining table".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traceability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the key traceability points are determined. Avoid the current traceability of too much information is not focused on the problem.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the existing traceability platform base disjoint with market access, establishes the traceability plat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information release and inquiry on the basis of main body analysis and process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functions of financing, finance, information warning and so on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system to improve the cooperativ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the whole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思安;;可追溯体系对食品安全利益主体的影响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陈纪算;王巍;毛培成;容小红;;出口企业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0年02期

3 ;中欧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研讨会在京召开[J];吉林畜牧兽医;2012年04期

4 侯熙格;宋逸青;孙辉;邱松;毛秀梅;邹延洁;;上海市生鲜果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经济师;2012年04期

5 徐玲玲;吴林海;;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态度初探[J];中国商贸;2012年18期

6 童兰;胡求光;;中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比较[J];经营与管理;2012年11期

7 崔春晓;王凯;邹松岐;;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研究评述[J];世界农业;2013年05期

8 沈俊炳;吕禹泽;王力;;食品可追溯体系在速冻熟制虾仁加工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9 梁黎东;林洪;;企业内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年12期

10 ;什么是农产品包装运输与可追溯体系?[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决策咨询与调研课题组;叶恩发;梁全顺;;福建省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调研报告[A];福建省科协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畜牧兽医分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磊;宋怿;孟娣;;关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探讨[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陆昌华;胡肄农;白云峰;白红武;;生猪及其产品可追溯体系与公共卫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朱世洋;倪卓;;努力实践安全可追溯体系 打造环境友好型生猪产业链[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5 杨子江;赵蕾;宋怿;;论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及政府的职能定位[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陆昌华;胡肄农;白云峰;白红武;;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研究的探讨——与《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模式研究》和《对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思考与建议》两篇文章作者的商榷[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孙涛;;浅析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海涛;我国初步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N];人民日报;2007年

2 记者  高传立 通讯员  魏飞 李晋泉;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N];徐州日报;2006年

3 保旭;加快建立可追溯体系[N];经理日报;2009年

4 记者 赖文忠;试点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N];福建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朱建军;福建着力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试点[N];中国食品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张文章;打造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N];中国消费者报;2012年

7 次旦卓嘎;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是虫草行业发展必由之路[N];西藏日报(汉);2013年

8 记者 王瑜 王腾飞;浙江探索建立农药可追溯体系[N];农民日报;2013年

9 王晓然;食品流通可追溯体系“初步建立”[N];北京商报;2007年

10 农文;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五年建成[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玲玲;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行为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刘晓琳;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政府支持政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3 吴天真;核心企业主导下的食品可追溯体系信息共享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秋菊;四川省生猪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倩;可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农户与企业的信任合作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马青;食品供需网可追溯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理论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4 谢英滨;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刑法保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朱静远;食品生产企业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6 陈芳;食品可追溯体系与食品企业战略选择[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7 李文枭;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童兰;可追溯体系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机制及贸易效应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9 刘中华;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袁红霞;北京市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主体行为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870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1870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8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