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中企业减排技术研发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供应链中企业减排技术研发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碳供应链 减排技术研发 碳税约束 逆向归纳法
【摘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大自然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全球性共识。为应对全球气温变暖,各个国家制定了相应政策来促进企业实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其中向企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碳税就为其中一个表现。环境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对生产的影响也总是贯穿于供应链问题的研究中,低碳经济的内涵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同样也适用于供应链的发展,因此提出了发展低碳供应链。供应链中的企业为推动低碳供应链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减排技术研发活动,企业选择独自进行减排技术研发,则面对市场、政策、技术等不确定性因素存在较大风险,所以企业会站在最大收益的角度考虑能否选择合作减排研发。由于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在购买物品或消费时,偏向于同类产品中低能耗或得到低碳认证的产品,供应链中制造商进行节能减排研发有利于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能促进链条上每个企业的收益增加,因此,供应链中企业若采用合作研发则通常选择其上下游企业比较可靠且稳定。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在碳税约束下,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对制造型企业减排技术研发进行研究。对制造商单独减排研发和供应链纵向合作减排研发两种模式构建模型,分析哪种模式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更优,获得的环境效益更好,并找到实现更优模式的条件。通过相关模型求解和案例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纵向合作减排研发模式下双方的利润、产量和二氧化碳减排量都比制造商独立研发模式下大,说明合作减排研发模式优于制造商单独减排研发模式。(2)实现纵向合作减排研发的条件是供应商分担减排研发成本比例为2/3,此时合作双方利润都最大。(3)制造商单独研发模式和纵向合作研发模式下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利润都随碳税增加而减少,但合作研发模式下利润下降趋势较为缓和。主要由于两种模式下制造商为降低碳税成本调整了产量而导致的,但碳税的增加却提高了碳减排量,所以政府制定合理碳税才能既不压缩企业收益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4)在满足θ1-(t~2/(8bβ))条件下,单独分析分担比例与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利润变化情况,随供应商分担研发成本比例上升,双方利润都为上升趋势,但超过这一条件时制造商利润仍然增大,而供应商的利润则会减少,所以制定合理的分担比例才能促进双方利润增加;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 减排技术研发 碳税约束 逆向归纳法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0-12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12-13
- 1.2.1 研究目的12
- 1.2.2 主要内容12-13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5
- 1.3.1 研究思路13-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15-26
- 2.1 供应链理论基础15-17
- 2.1.1 供应链的定义15-16
- 2.1.2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16-17
- 2.2 合作研发的动机理论17-20
- 2.3 碳税相关研究20-22
- 2.4 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的相关研究22-26
- 2.4.1 国外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的研究情况22
- 2.4.2 国内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的研究情况22-26
- 第3章 不同减排技术研发模式下的模型构建26-33
- 3.1 模型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26-28
- 3.2 减排技术研发的模型构建28-31
- 3.2.1 制造商单独减排研发建模28-29
- 3.2.2 纵向合作减排研发建模29-31
- 3.3 两种减排技术研发模式的对比分析31-33
- 第4章M钢铁公司减排研发实例分析33-43
- 4.1 M钢铁公司基本情况33-35
- 4.2 实例演算分析35-36
- 4.3 相关参数的灵敏度分析36-41
- 4.4 建议41-43
- 结论43-46
- 研究结论43-44
- 存在的创新点44
- 不足与研究展望44-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5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两种不同的研发模式[J];商务周刊;2004年21期
2 陈伟;王莉莉;;药物研发模式的转变:转化医学与治疗学的兴起[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6年02期
3 于成永;施建军;;研发模式选择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一个研究综述[J];经济管理;2006年19期
4 牛亮云;吴林海;;基于知识创造与知识转移的企业研发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2期
5 赵磊;;企业创新型研发模式的探索[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09期
6 吴晓波;陈颖;;基于吸收能力的研发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年11期
7 王潇;浅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模式的系统改进[J];企业活力;2005年11期
8 邓清;;先机决定成败——从国内化药新药研发模式的转变谈药企创新[J];中国高新区;2007年01期
9 李艳琼;;浅谈电信企业的研发模式[J];信息网络;2007年04期
10 王勇;廖淑雯;吴晓明;;民营中小医药企业新药研发模式探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易洪斌;廖文龙;;基于平台化研发模式的高效产品研发[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治;李智;;基于创新能力影响下的企业研发模式选择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蒋皆恢;严壮志;施俊;纳林;;面向中国BOP的医疗产品研发模式[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邓艳玲;七一○所研发模式改革初见成效[N];中国船舶报;2007年
2 记者 胡毓;天道曲如弓,,转变研发模式可建功[N];中国船舶报;2013年
3 彭俊宏 王斐;打造深植市场的研发模式[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2年
4 上海陈闻服装创作工作室艺术总监 陈闻;管窥男装研发模式的现状[N];中国纺织报;2008年
5 驻沪记者 魏峗;外企“腾挪”研发模式功夫[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王晶;Intel:研发不“私用”[N];中国经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孟小捷;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合作创新研发模式[N];健康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靖九江;合作求双赢 创新夺先机[N];中国医药报;2014年
9 孙旭东;可供我国药企选择的新研发模式[N];医药经济报;2005年
10 本版编辑邋马建忠 水吉;研发模式探路[N];医药经济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洁;互联网企业的敏捷研发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魏洋;供应链中企业减排技术研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刘太军;我国手机品牌打造的研发模式与实施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朱春峰;企业研发模式选择与自主研发投资决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李智;基于创新能力影响下的企业研发模式选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汪成珏;企业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7 程瑞雯;基于学习能力的企业间合作研发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刘晓文;现代首饰的设计研发模式探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5年
9 崔荣生;制冷行业供应链上下游合作研发模式选择[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牛亮云;基于知识流动与创造的虚拟研发模式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61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56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