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向供应链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供应链、逆向供应链管理与企业集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年
基于逆向供应链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研究
卢天勇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及电器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电子工业产品的消耗量与日俱增。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由于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模式混乱,缺乏正规的专业化的回收处理企业,无害化处理成本过高。然而,电子废弃物再利用产业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国内外电子废物回收处理相关文献,同时研究了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的理论基础:逆向供应链理论、博弈论以及循环经济理论。然后对国内现有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个体商贩回收处理模式、生产商回收处理模式、零售商回收处理模式、第三方回收处理模式以及生产商联盟回收处理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其优势和劣势。之后,作者通过市场调研的结果,从消费者视角及市场角度提出五项电子废弃物的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分析各种模式,由此择优提出建立第三方回收处理模式和生产商联盟回收处理模式。 最后,本文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对两种模式下参与主体间的利益进行博弈分析,并对各方的收益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参与主体的收益和政府对其征税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影响各方收益的因素还有回收价格、处理成本、以及整体的电子废弃物回收量,而这些因素对收益的影响均和政府的激励政策和非激励政策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对建立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的四个启示,一是加大政府经济激励,减少各方税收;二是健全非经济激励制度,规范回收行为;三是加强政策扶持,推进产业市场化进度;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全民参与。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提出的两种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713.2;F224.32;F426.6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梅;张金良;王先良;全占军;林海鹏;车飞;;中国电子垃圾现状及环境管理对策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2 王文宾;达庆利;;考虑消费者利益的逆向供应链利润分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伍云山;张正祥;;逆向供应链的激励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2006年01期
4 庹秀兵;赵小惠;张莹;;基于PDM与CRM的逆向供应链产品回收管理[J];工业工程;2006年04期
5 王兆华;;电子废弃物管理中的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应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4期
6 张延锋,刘益,李垣;战略联盟价值创造与分配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7 姚卫新;再制造条件下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研究[J];管理科学;2004年01期
8 夏绪辉,刘飞,尹超,高全杰;供应链、逆向供应链管理与企业集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3年08期
9 白韦;欧盟环境相关指令对中国家电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家电科技;2005年08期
10 张友良;;台湾地区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业考察情况[J];家电科技;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詹俏俏;[N];中国信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潘会平;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与协调的经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庆广;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王仲瑀;黑龙江省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4 何文胜;EPR制度下废旧家电回收主体的利益博弈与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钟蕾;基于循环经济下逆向物流成本与收益模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宋晓芳;规范化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构建及其经济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王茵;EPR制度下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模式及回收渠道决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华;赵潘;;基于Shapley值法的供应链联盟企业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2 孙玉敏;杨怀珍;李壮阔;;基于MINLP方法的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3 王媛;申云鹏;;逆向供应链研究与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庞磊;朱亦丹;程露;刘磊;;浅谈废弃电路板的回收及资源化利用[J];安全;2008年09期
5 陆立娟;李大卫;;逆向物流中心动态选址问题的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6 贾爱玲;王亚亚;;电子废物处置的主体责任[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李定龙;杨瑞洪;;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5期
8 王红梅;张金良;王先良;全占军;林海鹏;车飞;;中国电子垃圾现状及环境管理对策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9 张显辉;单连第;;浅析中国的电子垃圾治理[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7期
10 马明海;彭书传;佘新松;徐圣友;程东华;;电子垃圾中铅污染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杰;孙俊清;苑雪梅;;基于第三方的闭环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魏杰;马茜;张新军;赵静;;模糊环境下闭环供应链定价决策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3 李维伟;魏杰;夏军剑;;不对称信息下逆向供应链的协调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4 刘阶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根贵;曹振宇;;逆向物流网络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宋志国;;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7 姚从容;陈魁;;生产者责任扩展与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8 杨彦;李定龙;王红梅;胡林凯;;电子废弃物手工拆解人群体内重金属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9 楼紫阳;沈奕红;李明;袁文祥;朱南文;;我国固体废弃物环境税征收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10 雷丽;罗清威;樊占国;;关于电子垃圾的初步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嘉莹;第三方逆向物流系统构建及其运行优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贡文伟;逆向供应链合作模式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李年君;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许文娇;废弃环氧树脂再生技术及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杨阳;战略联盟演化中组织间学习对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袁烨;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重构[D];吉林大学;2011年
7 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9 贺团英;汽车循环物流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丁雪峰;考虑异质需求的再制造产品最优定价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兆丰;基于竞合战略的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优化模式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影;研发联盟中企业间博弈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陶逸;基于契约理论的网络组织协调控制机制与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赵立军;城市正逆向物流整合配送的车辆需求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徐杰;基于再利用比例和随机需求的闭环供应链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欣;天津市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体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7 仝好林;EPR下第三方逆向物流商选择与激励机制设计[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延爱萍;完善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刘浩;逆向供应链协调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10 张笑;基于合作的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南圣,吴峰;国外生态工业园研究概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4期
2 李兴隆,何笃光,滕志坤;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北方环境;2003年01期
3 杨高英;雷兆武;刘茉;王继斌;;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与自愿协议式管理[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8期
4 高梦昭,张文杰;物流成本探析——运输成本与库存成本的关系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黄海峰,徐明,陈超,孙涛,曹燕辉;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谢旭人;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J];节能与环保;2003年03期
7 ;美国各州加快制定规范电子废弃物的法律[J];节能与环保;2008年02期
8 刘喜凤,罗宏,张征;21世纪的工业理念:生态工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黄晓波;;差异化激励理论与差异化激励机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王兆华;尹建华;;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振川;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能源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高海霞;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及减少风险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韩冬炎;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理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4 潘会平;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与协调的经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代颖;再制造物流网络优化设计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王海勤;中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李凌峰;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危机预警管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8 谢文捷;世界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杨伟民;基于煤炭资源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10 魏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的企业回收逆向物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山;天津市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项目经济评价[D];天津大学;2004年
2 刘琪;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3 卢庆华;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钟蕾;基于循环经济下逆向物流成本与收益模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张志文;企业逆向物流渠道及其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罗乐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系统构建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7 顾丽;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兰晖;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胡筱沽;家电产品逆向物流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周莉萍;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系统及其工艺过程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员巧云;刘斌;;逆向供应链 反其道而行IT路[J];信息系统工程;2007年02期
2 杨春季;;基于逆向供应链的营销价值分析[J];中国市场;2007年19期
3 吴伟波;魏金;;逆向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形式分析[J];现代商业;2009年12期
4 黄颖颖;周根贵;曹柬;;逆向供应链产品回收激励模型研究[J];经济论坛;2008年22期
5 王晓明;;浅析逆向物流与逆向供应链的关系[J];生产力研究;2010年08期
6 SEAN MONAHAN;PATRICK VAN DEN BOSSCHE;CHARLES HARTHAN;邵青梨;;逆向供应链[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9年11期
7 Z.K Jing;Stevels A;哲伦;;EPR——电子废物回收新体系[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05期
8 王军;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J];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董素芹;;零售商参与逆向供应链实施的激励机制研究[J];内江科技;2009年04期
10 杨建峰;;电子废弃物的危害与回收处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梅;于云江;刘茜;;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2 许志端;罗娜;;电子废弃物第三方回收模式的可持续潜能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宋志国;;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困境与出路[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4 姚卫新;宋珊珊;;逆向供应链中角色行为分析的层次模型[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于华;李希昆;;对制定电子废弃物回收法的思考[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6 韩惠敏;;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现状与对策[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维伟;魏杰;夏军剑;;不对称信息下逆向供应链的协调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8 丁靖;刘喜波;;基于博弈理论的供应链-逆向供应链定价策略分析[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9 王玉燕;申亮;;逆向供应链的协调方法分析[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2)[C];2009年
10 夏世德;王杰红;谢刚;任兴平;李荣兴;张皓东;张远弟;;电子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研究[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方;[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蔡方;[N];中国环境报;2004年
3 致公党合肥市委会;[N];人民政协报;2008年
4 记者 左丹 通讯员 罗萍;[N];湖南日报;2010年
5 王莹;[N];人民日报;2005年
6 申新;[N];中国质量报;2006年
7 刘建;[N];法制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龙巨澜;[N];工人日报;2009年
9 记者 宋鹏霞;[N];解放日报;2007年
10 赵晗羽;[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贡文伟;逆向供应链合作模式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苟清龙;逆向供应链中的若干联合库存策略及其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常香云;企业逆向物流回收处理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王喜;基于GIS的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玉燕;基于博弈视角的闭环供应链定价与利益协调激励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付小勇;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的博弈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继荣;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李巍;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再利用产业化理论、模型及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包晓英;基于产品再制造的逆供应链模型:定价、契约与协调[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石丽红;城市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及其网络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天勇;基于逆向供应链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2 刘浩;逆向供应链协调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陈阅;有关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的逆向供应链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梁晨灵;逆向供应链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徐菁鸿;基于第三方和零售商回购的逆向供应链决策及仿真应用[D];东北大学;2008年
6 吴旭;基于博弈论的逆向供应链回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周小双;第三方回收模式下的逆向供应链协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昂;基于逆向供应链的第三方回收系统中回收品定价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9 徐坤龙;基于博弈分析的电子产品逆向供应链渠道利益协调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利杰;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立法完善[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供应链、逆向供应链管理与企业集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7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5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