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策略
本文关键词:提升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论文发表 > 提升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策略
提升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策略
发布日期: 2013-12-15 发布:
2013年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与其他系统相比更加注重系统内成员间的合作与协调。在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今天,供应链系统只有不断提升其应急管理能力,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把握机会和把突发事件产生的破坏性降低到最低水平。本文通过对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在提高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过程中,企业、政府和消费者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065-04
一、引言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竞争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了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随着供应链层级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及所跨地域范围越来越广,加上供应链技术更多强调精益制造,使得供应链系统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据Computer Science Corporation的调查显示,60%的企业认为其所在的供应链是比较脆弱的;美国格鲁吉亚理工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省大学共同对是否无懈可击的课题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物流从业员追求“及时到达”概念,刻意减少库存量,会令流程操作灵活性降低,当发生突发性事件便会束手无策。突发事件发生可能造成原材料或零部件及产成品等供应的中断或延迟、需求市场的巨大变动、生产或销售等成本费用的急剧上升、交通运输系统的不畅、信息通道堵塞等等。如果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较弱,就将给供应链及链上企业带来严重的破坏或致命的打击。例如:2000年3月Philips公司第22号芯片厂发生的一次意外大火;2003年我国的SARS;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的雪灾;2008年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的发生,都给供应链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破坏。这些都是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较弱,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对供应链产生巨大破坏的有力佐证。
“应急管理”这一术语是由Jens Clausen等人在2001年的OR/MS Today上提出的,他们比较明确地给出了应急管理的定义以及管理原则,并且指出了应急管理在造船、航空、电信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但真正最早进行应急管理方面研究的是Yu Gang。近年来,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如Qi等人研究了在报童环境中如果需求价格关系为线性的,当突发事件引起需求发生变化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结果发现,由于产量的变化所引起偏差费用的存在,原生产计划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并且当应用应急管理策略时供应链的利润才能达到最大,否则就会出现双边际现象。于辉、曹二保等研究了在市场随机需求下,突发事件引起市场规模变化,供应链系统利用回购契约、批发价格契约、收益共享契约应对突发事件。Xu等人研究了生产成本发生扰动的情形,分别对线性和非线性的价格需求关系得出需求发生变化后的集成化最优决策和分散式决策时的新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王传涛等人研究了突发事件引起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同时突变时,通过改进后的数量折扣契约可实现供应链协调。王玉燕等人研究了如何提高闭环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政策协调。
供应链应急管理是通过提高企业对突发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恢复阶段的学习能力,以尽快恢复供应链系统自身的功能,尽可能防范风险和减少损失。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供应链系统抗突发事件的能力及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合作能力;同时,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消费者的积极配合,也是供应链应急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供应链环境下突发事件发生的特点
根据2007年8月30日我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通过对突发事件及对供应链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得出供应链环境下的突发事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高度的不确定性
从已经发生且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来看,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规模等往往不能以人们的常态思维来进行思考,其变化的规律也不能凭借_过去的经验来作出常识性的判断,往往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二)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紧急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或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其诱发原因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爆发过程的飞跃性。突发事件往往是平时积累起来的问题、矛盾、冲突因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在突破一定的临界点后突然进发。因此,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作出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采取非常规和非程序化的决策和措施,才能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三)突发事件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和扩散性
不论供应链系统内部还是供应链系统外部发生的突发事件,都将对供应链企业产生巨大的破坏;而且由于供应链功能网络结构自身的特点,一旦供应链上某个节点企业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这种影响将快速向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快速扩散,最终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巨大影响。
三、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功能网链结构的复杂程度
供应链是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将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等连接而成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衡量一个供应链功能网链结构是否复杂,一般可从供应链的长度和供应链的致密度两个方面来衡量。如果一个供应链的长度越长而且致密性越高,则该供应链的功能网链结构越复杂。供应链长度由供应链的网络长度和物理长度两方面构成。网络长度是指供应链中节点数量的多少,节点数量越多,供应链网络长度越长;物理长度是指各个节点之间的最短地理距离。从供应链牛鞭效应可知,供应链网络越长,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上游端或者下游端的企业将随着供应链节点数量的增加而增大;物理长度越长,供应链应急能力就会越差。供应链致密度是指供应链中同一个节点提供不同产品类型的企业数量。如果同一节点内不同类型的企业数量越多,供应链致密度就越大。供应链致密度越大,其管理难度就越大,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就越弱。可见,供应链功能网链结构的复杂程度既决定了供应链系统的脆弱程度,也决定了供应链抗突发事件能力的大小。 (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
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由于其自身的实力、地位及在供应链上的影响力,核心企业往往扮演供应链管理者的角色。如果核心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较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后,核心企业能够做出快速应急反应,组织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共同面对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则整个供应链的应急管理能力也比较强。反之,供应链的应急管理能力就较弱。
(三)供应链整体协调能力
供应链协调是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使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通过该激励机制保持协调一致的行动,进而实现供应链利益的最大化。其根本目的是协调机制使供应链企业间减少冲突及内耗,进行更充分的合作与一致行动,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突发事件发生可能导致原本已经协调的供应链不再能够达到协调,使原本可高效运作的供应链难以实现其自身的功能,甚至还将导致供应链破裂,进而危及到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供应链企业间能够设计具有抗突发事件的契约,,确保供应链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后都能够实现协调,则供应链的抗突发事件能力较强。
(四)政府的支持和消费者的配合程度
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有时比较复杂,其破坏及影响的范围也可能超出供应链系统本身,因此,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政府和消费者的积极配合。如对于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雪灾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消费者的积极配合,光靠供应链系统自身的能力来处理,其破坏性和影响范围将会更大。
四、供应链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策略
(一)重新构建和优化供应链系统
从前面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供应链的功能网络结构将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的应急管理能力。因此,需要对现有的供应链系统进行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如果现有供应链系统应急管理能力较弱,则需要从供应链的复杂程度方面进行考虑,对原有的供应链系统进行重构并优化,使供应链系统的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加强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供应链协同是指信息能无缝地、顺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导致过量生产、过量库存的现象,使整个供应链能根据顾客的需求而步调一致,也就是使供应链获得同步化来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关键,而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是针对单个企业而言,而是通过在供应链上各企业中流动和传递,最后到达最终用户。因此,终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不仅要对企业自身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更需要对供应链上下游端的企业进行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进而做到对产品与服务形成全过程的控制。通过加强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供应链各层次的协同,可激发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间的联动效应、整合效应和综合效应,最大化供应链价值,进而减少供应链风险。
(三)提升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协调供应链管理中的利益分配机制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地位高、影响力大,是供应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核心企业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和之后都起着关键作用。核心企业要主动提升其应急管理能力,并对供应链其他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方面起到推动、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这样整个供应链的应急管理能力将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在供应链构建中应采取围绕核心企业,构建一种多方共赢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对个体目标受损的供应链成员给予合理的利益补偿。
(四)选择好有利于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合作伙伴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应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主要考察合作伙伴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考察合作伙伴加入所带来的风险,应该尽量回避或减少供应链整体运行风险;二是要考察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能力,看其核心竞争能力是否为供应链所需要的;三是要考察合作伙伴的快速反应能力,看其是否与供应链所要求的快速反应能力相一致;四是要考察合作伙伴的加入能否使得供应链的成本最小化;五是要考察合作伙伴的合作意愿;六是要考察合作伙伴的营运状况和成本绩效。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可供选择的合作伙伴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真正理想的合作伙伴。
五、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根据现实需要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对我国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了有效保障,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因此,需要根据目前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影响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同时在突发事件处理中要把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到实处。
(二)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检测跟踪机制
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破坏性和影响力巨大,一旦受到破坏其恢复成本要远远高于事前的投入。政府的体制优势、信任度、影响力等方面使得其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提前投入方面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可见,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监测方面具有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政府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监测跟踪机制,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
(三)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披露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的准确及时披露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可向群众及时传递相关信息,避免群众的情绪失控,防止事态的扩大,维护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可让应急处理的各方及时掌握相关有用信息,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科学决策。
(四)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紧密合作
非政府组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资源优势,能够有效整合分散的各方资源,最大程度地将各种资源优化配置,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二是非政府组织分布广,分工细致,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具有速度优势和效率优势;三是非政府组织有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平时这些专业人员的信息交流非常活跃,如果机制畅通,专业性组织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更快。但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阶段,光靠政府的任务指令,其执行的难度较大。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应该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密切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应急管理的成效。
六、消费者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策略
(一)理性对待突发事件,消除人为的恐慌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如果消费者不能理性地对待突发事件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将给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增加难度。如“非典”时期的相关药品与口罩等物质的需求被人为夸大,这与消费者的不理性和人为恐慌密切相关,而这将导致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剧。
(二)关注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
突发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对突发事件关注的要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突发事件关注要素中影响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企业道歉程度、市场营销策略、政策法律、权威示范效应。因此,消费者需要更多关注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的应对行为,关注企业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是否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三)关注政府对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评价和政府对企业的态度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将可能面对各种海量信息,其中混杂不少流言和噪音,此时消费者对政府发布的权威信息更加信赖。因此,政府对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评价及制定的应对措施,对消费者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责任编辑:陈瑾
本文关键词:提升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67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