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4:44
本文关键词: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兰州 都市农业 生态环境 协调关系 协调发展度
【摘要】:自“十五”以来,兰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观光农业、庄园农业、设施农业、花卉农业和农业科技园区等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缺乏经验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并且追求近期效应,即(粗放式生产方式)经济功能的作用,往往在都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其生态功能的作用。甘肃是一个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的区域,生态安全不仅影响着甘肃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的生态安全[1]。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西北地区重要的发展城市,也承担着相应的生态安全使命。 本文鉴于兰州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不低于其经济、社会功能,而且目前对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首先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取样和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从空间布局视角和产业视角对兰州市都市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兰州市都市农业目前具有偏重经济效益、功能趋向多样化、科技含量较低和模仿度较高的特征;其次,通过对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生态效益分析,发现兰州市都市农业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空气质量和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的正效应,同时还具有促使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贫瘠化速度加快、水资源供给短缺和增加沙尘天气危害等负效应;再次,在协调及协调发展的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有效预防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和降低城市污染程度)和基础条件(政治导向、经济动力和社会需求)对其进行协调关系的辨证分析;最后,通过构建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兰州市2002~2012年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都是在曲折中上升,其协调发展类别由不协调到初级协调再到良好的阶段,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兰州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式成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内循环发展视角和广域空间视角提出:“城市绿地”为载体的“绿肺”方式,“农家乐”为纽带的“舒心”方式和“农业科技”为导向的“生产”方式以及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加工业、建筑业和会展业相融合的兰州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方式。
【关键词】:兰州 都市农业 生态环境 协调关系 协调发展度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22;F327
【目录】:
- 摘要2-3
- SUMMARY3-9
- 图目录9-10
- 表目录10-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一) 研究背景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12-18
- (一)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现状分析12-14
- 1. 都市农业的起源12
- 2. 都市农业内涵的界定12-13
- 3.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13-14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14-16
- 1. 国内都市农业起源及内涵14-15
- 2. 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体系15-16
- 3. 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体系16
- (三) 理论基础16-18
- 1. 城乡一体化理论16
- 2.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6-17
- 3. 可持续发展理论17
- 4. 都市农业理论17-18
- 三、 研究目标、方法及技术路线18-19
- (一) 研究目标18
- (二) 研究方法18-19
- 1. 案头分析与面上调研法18
- 2. 实地调研法18
- 3. 典型案例调查分析法18
- 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18-19
- (三) 研究路线19
- 四、 创新点及难点19-21
- (一) 创新点19-20
- (二) 难点20-21
- 第二章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21-31
- 一、 研究区域概况21
- 二、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类型21-28
- (一) 从空间布局的视角21-25
- 1. 市区都市农业21-23
- 2. 近郊都市农业23
- 3. 中部郊区都市农业23-24
- 4. 远郊都市农业24-25
- (二) 从产业布局的视角25-28
- 1. 总体发展情况25-26
- 2. 粮食产业26
- 3. 蔬菜产业26-27
- 4. 特色农产品产业27-28
- 5. 观光休闲产业28
- 三、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特征28-31
- (一) 偏重经济效益28-29
- (二) 功能趋向多样化29
- (三) 科技含量较低29
- (四) 模仿程度较高29-31
- 第三章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性生态效应分析31-35
- 一、 兰州都市农业正生态效应31-32
- (一) 空气质量得到改善31-32
- (二) 城市园林面积逐步扩大32
- 二、 兰州市都市农业负生态效应32-35
- (一) 耕地面积的减少32-33
- (二) 加快土地贫瘠速度33
- (三) 水资源供给不足33-34
- (四) 增加沙尘天气的危害34-35
- 第四章 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探析35-43
- 一、 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原理35
- 二、 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35-38
- (一) 有效降低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35-37
- (二) 降低城市污染程度37-38
- 三、 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38-43
- (一) 政府因素——协调发展导向38-39
- (二) 经济因素——协调发展动力39-41
- (三) 社会因素——协调发展需求41-43
- 第五章 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43-52
- 一、 协调发展度模型及判别标准43-44
- (一) 协调发展度模型43-44
- (二) 判别标准44
- 二、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44-46
- (一) 指标体系构建44-45
-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44
- 2. 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44-45
- 3.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45
- (二) 数据来源45
- (三) 数据标准化处理45-46
- 三、 指标权重的确定46-47
- 四、 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及协调发展度的计算47-48
- 五、 结果与分析48-52
- (一)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阶段及特点48-50
- (二)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 3 个阶段50-51
- 1. 不协调发展阶段(2002~2004 年)50
- 2. 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4~2009 年)50
- 3. 良好协调阶段(2010~2012 年)50-51
- (三) 小结51-52
- 第六章 兰州市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52-58
- 一、 基于产业内循环视角的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路径52-55
- (一) 以“城市绿地”为载体的“绿肺”方式52-54
- 1. “家庭”式都市农业53
- 2. “社区”式都市农业53-54
- 3. “公共场所”式都市农业54
- (二) 以“农家乐”为纽带的“舒心”方式54-55
- (三) 以“农业科技”为导向的“生产”方式55
- 二、 基于广域空间视角的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路径55-58
- (一) 与传统农业相结合56
- (二) 与加工业相结合56
- (三) 与建筑业相结合56-57
- (四) 与会展业相结合57-58
- 第七章 对策及建议58-61
- 一、 深化都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城市化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58
- 二、 加大农业科技生产投入,形成都市农业科技产业集群58-59
- 三、 积极建立透明多层次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市场59
- 四、 提升都市农业组织化与产业化程度59
- 五、 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探索多元化融资机制59-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表——指标选取原始数据66-67
- 导师简介67-68
- 作者简介68-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尔炯,祁春节;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2 丁晓妹;张明泉;李向阳;;兰州市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3 吴俊丽;海外都市农业对京郊都市农业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黄映晖;史亚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张晓军,贾永胜,张均;贵阳市乌当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7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8 任志远,黄青,李晶;陕西省生态安全及空间差异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9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10 杨振山;蔡建明;;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的发展机理与模式——以互润食品集团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1061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106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