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近代中国画的守成与折衷

发布时间:2017-10-19 18:18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国画的守成与折衷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画 日本 北京传统派 广东岭南派 守成主义 折衷主义


【摘要】:20世纪初,由于中日两国文明开化程度的不同,导致国家实力由古及近的强弱倒置,这使得在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国画社团中也出现了某些“日本因素”。本文便是在此背景下以北京地区传统画派与广东地区的岭南画派同日本的关系为主线,试图揭示出近代中国画在西化浪潮入侵时对于自身发展的多元选择性问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地域文化、社团文化、中日关系、中西关系等各方面的探讨。并围绕近代中国画的“守成主义”与“折衷主义”理论进行阐释,应证出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现代”与“反现代”潮流,从而为当今中国画的文化延伸做出可能性的参考与借鉴。论文全篇分为四章。第一章总体概括了近代国画社团中“日本因素”的由来。它包括留日学生的文化传递、中日画界名家交往与绘画收藏、近代日本的中国美术史书写与绘画理论的构建以及日本大东亚文化政策的全盘布局等方面的原因。而中日画界之所以能够如此密切的往来,则是因为两国的传统绘画共同面临着守成与折衷的选择。第二章论述的是民初北京以金城、陈师曾、周肇祥等为首的传统派画家群体与日本的交往。具体分析了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与中日联合绘画展览、《湖社月刊》中的日本美术与美术家、陈师曾与大村西崖就文人画问题的探讨以及传统派画家对近代日本画的总体认知与评价等。从而引证出该画派是基于以弘扬本民族文化为目的,顺带引入外来投资的对外交往模式,这也折射出他们在现代潮流中具备的某些文化守成主义性质。第三章主要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广东岭南派中坚力量同日本的关系为中心,集中论述了岭南画派风格中的“日本模式”、“二高一陈”的革命情怀与艺术创新、广东国画界的新旧之争以及高剑父的“去日本化”之路等方面的内容,试图揭示出该派折衷主义风格在中国画革新道路中的重要意义。第四章则围绕近代中日绘画交流折射出的文化守成与折衷理论进行阐释,从文化领域中“现代”与“反现代”潮流,探讨守成主义的文化优越感,折衷主义的革新与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现代性关联即在西化背景下的文化策略问题,继而总结出传统中国画在现代转型之路中的选择与展望。
【关键词】:中国画 日本 北京传统派 广东岭南派 守成主义 折衷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论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7
  • 1、选题背景10-13
  • 2、研究综述13-16
  • 3、研究方法与意义16-17
  • 第一章:20世纪初国画社团中“日本因素”的由来17-33
  • 第1节:以留日学生为媒介的文化传递17-20
  • 第2节:中日画界名家交往与绘画收藏20-25
  • 第3节:近代日本的中国美术史书写与绘画理论构建25-29
  • 第4节:日本大东亚文化政策的全盘布局29-32
  • 本章小结:中日传统绘画面临的共同困境——文化守成与折衷的选择32-33
  • 第二章:守成主义的联盟:民初北京传统派与日本的交往33-54
  • 第1节: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与中日联合绘画展览33-40
  • 第2节:《湖社月刊》中的日本美术与美术家40-46
  • 第3节:文人画的守护者——陈师曾与大村西崖46-50
  • 第4节:传统派对近代日本画的认知与评价50-53
  • 本章小结:北京传统画家群的文化守成性质53-54
  • 第三章:折衷主义的借鉴:岭南画派与日本的关系54-73
  • 第1节:岭南画派风格中的“日本模式”54-60
  • 第2节:“二高一陈”的革命情怀与艺术创新60-63
  • 第3节: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的新旧之争63-67
  • 第4节:高剑父的“去日本化”之路67-71
  • 本章小结:岭南画派折衷主义于国画革新的意义71-73
  • 第四章:中日绘画交流折射出的文化守成与折衷73-82
  • 第1节:文化领域中“现代”与“反现代”潮流74-75
  • 第2节:传统艺术守成主义的文化优越感75-77
  • 第3节:岭南画派折衷主义的革新与矛盾77-79
  • 第4节:守成主义与折衷主义的现代性关联79-80
  • 本章小结:中国画在现代转型之路中的选择与展望80-82
  • 结语82-83
  • 后记83-84
  • 附录1:中日绘画联合第三次展览会目录中国之部84-99
  • 附录2: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出品目录中国之部99-110
  • 参考文献110-1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雪梅;;金城初论[J];国画家;1999年06期

2 孙克;;交流有益,,勿失本体——关于日本画的思考[J];国画家;2006年04期

3 薛永年;民国初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的再认识[J];美术观察;2002年04期

4 傅晓霞;;竹内栖凤与高剑父艺术风格的差异比较[J];美术界;2010年08期

5 黄大德;;山本梅崖在广州及高剑父在日本留学的相关问题[J];美术学报;2011年01期

6 吉田千鹤子,刘晓路;大村西崖和中国——以他晚年的五次访华为中心[J];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1997年01期

7 陆伟荣;日本美术的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0年03期

8 陆伟荣;日本绘画史散论——兼答友人对“水墨画”、“南画”、“日本画”的质疑[J];艺苑(美术版);1999年01期

9 河北伦明,梅忠智;中日美术交流之旅有感[J];美术;1997年09期

10 曾阳漾;;清游会 画坛一笑泯恩怨——岭南画派和传统国画研究所的恩怨解析(上)[J];岭南文史;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美术评论家 王志纯;[N];中国艺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杭春晓;温和的渐进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区中国画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张繁文;高剑父绘画艺术及其“折衷”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丹;岭南画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晓妮;清末民初留日画人学人对中国近代美术的影响[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3 杨超;西化浪潮下日中近代美术发展态势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62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1062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0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