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黄浦世博园区蚊虫种群动态观察及不同监测方法的效果探讨

发布时间:2018-03-20 11:58

  本文选题:监测 切入点:CO_2诱捕法 出处:《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世博会作为世界级的展览盛会,由于其时间长、人流物流多的特点,使世博会的举办地存在蚊媒传染病输入并传播流行的可能。蚊虫作为该类疾病的传播媒介,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正值蚊虫高峰期。登革热是蚊虫在上海地区可能传播的主要病种,而白纹伊蚊作为登革热的媒介,是上海地区的主要蚊种之一。 为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积极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效预防控制蚊虫传播媒介的孳生和成虫的侵害,降低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掌握世博园区的蚊虫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规律是防控蚊媒传染病的前提。为此,本课题于2007年至2008年世博园区建设前后,采用CO2诱蚊器法在黄浦区涉世博区域开展连续两年的成蚊监测,监测时间为3月至11月,每旬监测一次。结果发现:世博园区建设之前的2007年,监测区域内蚊虫种群由三种蚊虫构成,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捉蚊虫总数的71.9%;其次为白纹伊蚊,占总数的27.8%,三带喙库蚊仅占0.3%。2008年起,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监测发现的蚊虫依旧为三种,表明该区域蚊虫的种群构成未因工程建设的开展发生变化,但三种蚊虫的数量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8年监测到的淡色库蚊数量较2007年下降了54.5%,构成降至43.5%;白纹伊蚊的数量上升了47.3%,构成比上升至54.5%;三带喙库蚊2008年比2007年上升了400%;监测结果的变化与工程建设改变的蚊虫孳生环境和各蚊种孳生特点基本一致,淡色库蚊的孳生环境主要以污水沟、阴井、雨水井等污水型积水作为产卵孳生地,而白纹伊蚊则产卵孳生在清水型小型积水中。施工地面的全面开挖,包括了路面和相配套的雨水井、窨井、污水井及其管道的重新布局和施工,使得原来淡色库蚊的孳生环境也发生彻底改变,不利于淡色库蚊的孳生,而地面坑凹不平以及工地上不断出现的生活垃圾,产生大量的小型易积水容器,使得孳生环境更适合白纹伊蚊。两年的季节消长显示2007年和2008年蚊虫的密度高峰均为7月和10月。由此得出结论,因为2008年世博园区的工程建设改变了蚊虫的孳生环境,导致各蚊种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化,但蚊虫的季节消长特点没有受到影响,说明环境的改变对蚊虫密度的高峰期没有影响,提示在世博期间蚊虫密度高峰期来临之前,加强蚊幼孳生和成蚊密度的消杀和控制。 为提高世博园区蚊虫监测质量,准确掌握蚊虫种群动态变化的真实信息,2008年在开展CO2诱蚊法监测蚊虫的同时,采用黑箱法同步监测,以比较两种监测方法的监测效果。5月至11月期间每旬监测一次成蚊密度,结果显示黑箱法捕获的成蚊以淡色库蚊居多,占80.5%;CO2诱捕法捕获成蚊以白纹伊蚊比例最高,占55.9%;在捕获成蚊的雌蚊构成方面,CO2诱捕法高于黑箱法,这与两种方法的捕蚊原理相符,CO2诱捕法在诱捕蚊虫时对雌蚊更有引诱力,而黑箱法依据蚊虫喜欢栖息于深色环境的共有的生态习性设计,在对蚊虫的引诱力方面雌雄差异不大。结果同时显示两种方法监测到的蚊虫消长变化有统计学相关性,提示黑箱法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方法能够反映蚊虫在特定区域的密度和消长特点,表明黑箱法在针对淡色库蚊的监测工作中更加有效,而CO2法对白纹伊蚊成蚊的监测效果更好。 研究还通过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上海世博园区黄浦园区和卢湾园区2007年6-10月白纹伊蚊密度变化与气象因素间关系,以探讨气象因素中气温、降雨量对白纹伊蚊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浦园区和卢湾园区的多元逐步回归研究中气温都进入回归方程,而降雨量都没有进入方程。在黄浦园区和卢湾园区的回归方程比较中,卢湾园区截距与黄浦园区没有差异,卢湾园区气温的斜率比黄浦园区大0.060,这种差异显然是由于两地间环境因素和影响孳生环境的人为因素等差异造成的。气温与白纹伊蚊密度密切相关,相关程度取决于环境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这两种因素与气象因素以共同作用的方式影响着白纹伊蚊的密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1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金生;姚振江;;广州市海珠区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病毒的检测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2 王佳璐;谭梁飞;;白纹伊蚊的饲养技巧及其卵巢的解剖方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年04期

3 方义亮;张山鹰;谢汉国;林岩;林耀莹;杨发柱;;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mtDNA-ND4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年06期

4 刘静;吴瑜;詹希美;冯]尧;甘明;张美春;郑小英;李卓雅;何蔼;;联合PCR技术克隆白纹伊蚊漆酶型酚氧化酶基因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5 吴华;黄鸿;刘桂清;欧剑峰;;洗涤对防虫蚊帐中联苯菊酯残效的影响[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年04期

6 张彦;刘起勇;;我国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状况[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年03期

7 曹敏;田桢干;何宇平;张冠楠;李平;;世博保障的蚊虫监测及携带病原体检测[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1年04期

8 王丕玉;周红宁;吴超;郭晓芳;顾云安;董利民;;澜沧江下游地区蚊虫种类、分布及其孳生习性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06期

9 冷培恩;刘洪霞;唐毅;曹辉;束惠慧;徐仁权;;黑箱法与二氧化碳诱捕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年04期

10 吴生根;洪荣涛;欧剑鸣;陈武;蔡少健;翁育伟;;福建省2010年登革热特征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芳;付永锋;程训佳;;白纹伊蚊唾液变应原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A];中华医学会2010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中欧变态反应高峰论坛参会指南/论文汇编[C];2010年

2 赵星;左丽;舒丽萍;;白纹伊蚊贵州不同地方株对登革病毒垂直传递能力的实验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蒋丽亚;;白纹伊蚊监测方法的初步探讨[A];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周毅彬;赵彤言;冷培恩;;孳生地治理对控制白纹伊蚊效果研究[A];第25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资料汇编[C];2008年

5 杨发青;赵彤言;李德昌;董言德;陆宝麟;;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对登革Ⅱ型病毒易感性机理的研究[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蒋丽亚;;卢湾区2001~2002年危害登革热传入危险程度现状监测[A];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莫庆炎;马学文;李明伟;;天气对白纹伊蚊在香港为患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谢超;赵彤言;杨发青;董言德;陆宝麟;;登革2型病毒在白纹伊蚊体内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吴明玮;张玲敏;;白纹伊蚊AChE基因片段简并引物PCR、克隆及鉴定[A];中国动物学会第八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10 程凌鹏;陈森雄;李志红;周正洪;张景强;;C6/36浓核病毒的结构研究[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敏;登革热引发人蚊大战[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2 驻太仓首席记者 徐允上 通讯员 李华;能驱蚊纱线每吨16万元[N];苏州日报;2010年

3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 赵彤言;什么蚊子传播登革热[N];科技日报;2001年

4 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儿科 李爱华;莫把乙脑当感冒[N];大众卫生报;2001年

5 ;形成合力 巩固成果[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郑灵巧 实习记者 乔宁;“走,捕蚊去”[N];健康报;2011年

7 吕志平 陈胤瑜;登革热及传播媒介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王峰;登革热像感冒无须恐惧[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9 ;预防“非典”莫忽略其它疾病[N];广州日报;2003年

10 奇云;登革热“黑色档案”[N];大众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天福;淡色库蚊与白纹伊蚊产卵引诱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郭晓霞;白纹伊蚊卵滞育与登革Ⅱ型病毒传播关系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3 吴锦雅;白纹伊蚊micro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刘美德;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对登革2型病毒中肠感染屏障与病毒受体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5 张映梅;我国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西尼罗病毒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6 周毅彬;孳生地治理对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7 张令要;白纹伊蚊种群监测与控制新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于德宪;登革热监测方法的系列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9 汪中明;我国重要蚊虫感染和传播西方马脑炎病毒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10 张灵玲;苏云金芽孢杆菌LLP29菌株的分离及其对白纹伊蚊作用机理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晖;黄浦世博园区蚊虫种群动态观察及不同监测方法的效果探讨[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旦;粤东地区蚊虫及其天敌台湾小划蝽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3 秦巧慧;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及其混配增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4 阎婷;白纹伊蚊气味结合蛋白(OBP)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5 张时妙;环保型蚊虫控制技术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方义亮;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mtDNA-COI和mtDNA-ND4基因多态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吴明玮;白纹伊蚊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片段简并引物PCR、克隆及鉴定[D];暨南大学;2001年

8 黄恩炯;白纹伊蚊及其天敌褐尾库蚊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谭俊;云南省边境地区西双版纳州关累口岸登革热流行的潜在风险因素调查[D];大理学院;2012年

10 黄朝晖;三种蚊虫COⅡ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638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1638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4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