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的坐标——“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的历史境遇与文化视野
本文选题:后八九 + 后革命 ; 参考:《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一方面是指由策展人张颂仁、栗宪庭合作策划,于1993年1月在香港艺术中心开幕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另一方面也是指展览所指向的1990年代初的中国当代艺术。“后八九”提供了对于1990年代中国艺术最深入精准的类型学分析和社会学描述,“后八九”的参与者们为中国当代艺术史创造了第一批深具国际影响力的图式,为1990年代的中国新艺术奠定了基调。其次,“后八九”应时而动,以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洞见以及强有力的图像学创造,表述出了后八九时代的国人心事,创造了国际社会认识中国的一面镜子。随着“后八九”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中国当代艺术成为全世界所有关注中国的人们理解中国的一个必要的中介。“后八九”不但引发了国际艺术界对于中国艺术的关注,而且触发了一种文化解释的机制,在这一机制中,当代艺术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面相和征候,也正因此,它被关注程度之深远、它的影响范围之大,都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在2010年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重新反思20年前的这段历史?本文试图追溯“后八九”在国际学术界的解释情境,讨论“后革命”、“后殖民”话语和这一解释情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后冷战”的时间标记、“后现代”的创作手法对“后八九”艺术的塑造作用。在一个国际性的话语-语境中检视“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与政治论述的意义所在。
[Abstract]:"Post 89 Chinese New Art" refers, on the one hand, to the "Post 89 Chinese New Art" exhibition, which was jointly planned by curator Chang Chung-jen and Li Xianting and opened at the Hong Kong Art Centre in January 1993.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refers to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early 1990 s. "Post-89" provides the most thorough and accurate typological analysis and sociological description of Chinese art in the 1990s. The participants in "Post-89" have created the first schemata with deep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for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It set the tone for the Chinese new art in the 1990 s. Secondly, "post-89" is in time, with its profound social-cultural insight and powerful pictorial creation, it expresses the Chinese mind in the post-1989 era and creates a mirro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understand China. With the spread of "post-1989" in the world,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has become a necessary intermediary for all the people concerned about China to understand China. "Post-1989" has not only aroused the international art community's concern for Chinese art, but also triggered a mechanism for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In this mechanism, contemporary art has become the face and sign of Chinese social-political-cultural, and as a result, It is of great concern and influence far beyond the art itself. On this day in 2010, how should we rethink this period of history 20 years ago?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ace back to the interpretation situation of "post-1989"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revolution", "post-colonial" discourse and this explanatory situation,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time mark of "post-cold war". The creation of post-moder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art of post-89. In a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context to exa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ost-1989 Chinese New Art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1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夫生;“后革命氛围”下的“全球化”理论批判——从德里达谈起[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2 杨敏;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建构——郑杭生思想评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郑大华,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5年04期
4 姚文放;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5 王宁;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6 吴源;错误认同、文化霸权和普遍性匮乏——文化特殊主义的僵局[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7 景海峰;从“哲学”到“中国哲学”——一个后殖民语境中的初步思考[J];江汉论坛;2003年07期
8 陈露;全球化及其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1期
9 丁三青;现代性与近代中国革命[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高翔,薛勤,刘瑞弘;全球化语境下东北文化与文学的回思和建设[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秦红岭;;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认识与构建[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虎;自由、法律和制度稳定性[D];复旦大学;2003年
6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7 石峰;组织参与的力量性与缺失性替补[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剑;论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合法性危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雅屏;试论近二十年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文化倾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悦欣;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D];河北大学;2004年
4 刘精科;“地域化”走向的一种解读[D];苏州大学;2005年
5 伏涛;拐杖和绳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莉娜;李骆公油画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邹以军;国际公正的法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小玉;中国当代专业形态性美术批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沈雯;从束缚走向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宏任;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人与历史[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4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05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