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馆通过上海世博会竖立的德国新形象
[Abstract]:Expo 2010, with the theme of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BetterCity,BetterLife), with a total investment of 45.9 billion RMB, has created the largest record sca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Expo. There are 190 countries and 56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the Expo,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visitors is more than 73 million. It brings incalculabl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effects to both organizers and exhibitors. The German Pavilion stands out for its serious attitude, rich and high-quality exhibition content, metic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humanized design, and stands out 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venues throughout the Expo period. The pavilion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both in China and in Germany, in the streets and in the media.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exhibition situation, theme and content of the German Pavilion at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in detail,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the German Pavilion in all directions. With the help of many mainstream media reports and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effect caused by the German Pavilion and whether it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showing a new image of Germany to the world, especially to the Chinese tourists.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ed in the world today, a successful World Expo can promot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visitors to experience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history as well a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follow the media, network and books. In particular, compared with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aking the Hannover World Expo as an example,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as the first large-scale Expo held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has unique significance in showing the world the rise of China and its examples. Expo diplomacy has also deepene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and Germany. The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German Pavilion at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are also obvious to all.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from the various reports in the Chinese media that the German Pavilion has been positively evaluated among the vast number of Chinese tourists. It is a success in setting up a new image of the country.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713.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忠;;上海世博会风险研究[J];上海企业;2006年07期
2 朱咏雷;;上海世博会宣传推介策略研究[J];当代电视;2007年11期
3 赵云伟;;世博会:上海房地产的新城市概念[J];上海商业;2007年10期
4 马念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项目建设规划概览[J];中国工程咨询;2008年05期
5 ;上海波兰节 波兰公布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细节[J];华人世界;2008年08期
6 ;转发市商务委关于做好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工作意见的通知[J];天津市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03期
7 ;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首个“阳光谷”结构封顶[J];中国工程咨询;2009年01期
8 乔天碧;;世博会:筹备进行时[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9年07期
9 本刊编辑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述[J];建筑学报;2009年06期
10 本刊编辑部;;“上海世博会”的江西位置[J];大江周刊(纪实);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磊;;科技期刊与“主办城市”的文化影响力传播[A];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丛坤;;以冰雪叩问世博——关于上海世博会黑龙江馆主题的阐释[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孟育建;;从上海世博会看世界城市的未来[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花艳;;从上海世博会联合馆谈展览馆的防火设计[A];2010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剑;;从西方到东方:世博文化跨越世纪的变迁与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开利助力上海世博呈现城市生活可持续发展[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C];2010年
7 肖迪娜;;求真 务实 创新 发展[A];第三次全国保健行业协(学)会联席工作会议会议资料2011[C];2011年
8 姚刚;;走进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9-2010年度论文集[C];2010年
9 ;洲明科技攻占上海世博会LED显示屏业务桥头堡[A];2010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0年
10 欧阳勋;;喝茶,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9-2010年度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壮;艾秋兴:美国馆筹资尚有2000万美元缺口[N];华夏时报;2009年
2 新华社记者严文斌、朱忠良、吴宇;上海世博会将带来什么[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刘晓华;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心落户“上海创意之窗”[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吴焰;搭建与世界沟通合作的平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本报记者 兰馨;美国馆建设成最大悬念[N];中国贸易报;2009年
6 记者胡亚;上海世博会已制定完善的灾害应急预案[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记者 郑娜;上海世博会 山西展区打造“5E时代”[N];发展导报;2009年
8 记者 齐平 沈则瑾;上海世博会招展和参展服务工作顺利有序[N];经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郝洪 吴焰;960万平方公里上的“世博激情”[N];人民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许晓青 吴宇;争当世博志愿者,申城吹响“集结号”[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2 李进;大型展览活动人群智能服务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毛海波;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莎;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馆纪念戳章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冷东红;上海世博会符号传播系统及其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怡;上海世博会建筑空间设计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李红;框架理论下的《纽约时报》上海世博会报道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赵昆;上海世博会跨文化传播特征及其效果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刘菊;上海世博会报道与国家形象构建的传播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陶竞进;上海世博会建筑的生态技术运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齐伟伟;上海世博会生态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芳;从上海世博会谈展示设计的几点启示及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化景观特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55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25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