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屋盖弹性支座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
【部分图文】:
本地震加速度0.2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主体结构为2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地上1层展厅的基本柱网尺寸为18m×18m,2层抽柱形成大跨空间,由三角形立体钢管桁架构成屋面,跨度54m,南侧和北侧分别悬挑23m和18m,呈曲面造型。屋面分为4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同时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4块屋面过渡部位的二夹层(下沉槽口)设置有3个跨度54m的下沉钢门桥,每个钢门桥由3个平面钢管桁架组成;屋面的槽口部位设置有5个高度为17.8m的钢管塔架。屋盖结构的平面图和剖面图见图1、图2所示。图1屋盖结构平面图Fig.1Roofstructureplan图2剖面图Fig.2Profileofthebuilding为使支座具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和适用水平变形的能力,释放在竖向荷载和温度作用下的附加内力,屋盖和门桥均采用弹性球铰钢支座。在结构整体模型分析时,计入弹性支座的水平刚度影响。2屋盖弹性支座在结构计算中的模拟采用MIDAS-GEN程序进行结构整体模型的分析计算,考虑钢屋盖与下部混凝土结构的协同工作,梁、柱和桁架杆均采用梁单元模拟。由于整体模型的自由度数非常庞大,因而自振频率的计算采用Ritz向量法。结构阻尼比采用程序的组阻尼比(振型阻尼比)法计算,钢构件取0.02,混凝土构件取0.05。图3为结构的空间整体计算模型。图3结构整体分析计算模型Fig.3Structureanalysismodel屋盖弹性支座采用弹性连接模拟,由6个刚度(自由度)表征,分别为2个平动刚度、1个竖向刚度和3个转动刚度,X、Y向平动刚度可根据设计要求确定,Z向竖向刚度可视为刚性,转动刚度为0。对于支座的十字钢肋板,由于其水平刚度远大于支座的弹性刚度,且二者属于串联模型,因而可忽略其影响,仅按钢支座的弹性水平刚度值考虑。图4
震加速度0.2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主体结构为2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地上1层展厅的基本柱网尺寸为18m×18m,2层抽柱形成大跨空间,由三角形立体钢管桁架构成屋面,跨度54m,南侧和北侧分别悬挑23m和18m,呈曲面造型。屋面分为4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同时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4块屋面过渡部位的二夹层(下沉槽口)设置有3个跨度54m的下沉钢门桥,每个钢门桥由3个平面钢管桁架组成;屋面的槽口部位设置有5个高度为17.8m的钢管塔架。屋盖结构的平面图和剖面图见图1、图2所示。图1屋盖结构平面图Fig.1Roofstructureplan图2剖面图Fig.2Profileofthebuilding为使支座具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和适用水平变形的能力,释放在竖向荷载和温度作用下的附加内力,屋盖和门桥均采用弹性球铰钢支座。在结构整体模型分析时,计入弹性支座的水平刚度影响。2屋盖弹性支座在结构计算中的模拟采用MIDAS-GEN程序进行结构整体模型的分析计算,考虑钢屋盖与下部混凝土结构的协同工作,梁、柱和桁架杆均采用梁单元模拟。由于整体模型的自由度数非常庞大,因而自振频率的计算采用Ritz向量法。结构阻尼比采用程序的组阻尼比(振型阻尼比)法计算,钢构件取0.02,混凝土构件取0.05。图3为结构的空间整体计算模型。图3结构整体分析计算模型Fig.3Structureanalysismodel屋盖弹性支座采用弹性连接模拟,由6个刚度(自由度)表征,分别为2个平动刚度、1个竖向刚度和3个转动刚度,X、Y向平动刚度可根据设计要求确定,Z向竖向刚度可视为刚性,转动刚度为0。对于支座的十字钢肋板,由于其水平刚度远大于支座的弹性刚度,且二者属于串联模型,因而可忽略其影响,仅按钢支座的弹性水平刚度值考虑。图4为弹
leofthebuilding为使支座具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和适用水平变形的能力,释放在竖向荷载和温度作用下的附加内力,屋盖和门桥均采用弹性球铰钢支座。在结构整体模型分析时,计入弹性支座的水平刚度影响。2屋盖弹性支座在结构计算中的模拟采用MIDAS-GEN程序进行结构整体模型的分析计算,考虑钢屋盖与下部混凝土结构的协同工作,梁、柱和桁架杆均采用梁单元模拟。由于整体模型的自由度数非常庞大,因而自振频率的计算采用Ritz向量法。结构阻尼比采用程序的组阻尼比(振型阻尼比)法计算,钢构件取0.02,混凝土构件取0.05。图3为结构的空间整体计算模型。图3结构整体分析计算模型Fig.3Structureanalysismodel屋盖弹性支座采用弹性连接模拟,由6个刚度(自由度)表征,分别为2个平动刚度、1个竖向刚度和3个转动刚度,X、Y向平动刚度可根据设计要求确定,Z向竖向刚度可视为刚性,转动刚度为0。对于支座的十字钢肋板,由于其水平刚度远大于支座的弹性刚度,且二者属于串联模型,因而可忽略其影响,仅按钢支座的弹性水平刚度值考虑。图4为弹性球铰支座的力学模型示意图。图4弹性球铰支座力学模型示意Fig.4MechanicalmodeloftheElasticSupport板式橡胶垫支座与弹性球铰钢支座在进行结构计算分析时的力学模型基本相同,即主要由两个水平刚度表征其水平变形能力。3不同屋盖支座刚度下的水平地震作用分析3.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武;厦门泰珂珞厂房钢结构屋盖设计[J];福建建筑;2005年Z1期
2 ;编者导读[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3年03期
3 沈学斌;;弹性支座刚性梁的支座反力求解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4 于德顺;陆瑞明;;考虑支座有弹性时刚架的稳定计算[J];扬州工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5 孙强,陆守香;火灾环境下具有弹性支座钢构件的稳定性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6 李雅萍,刘庆潭;多跨弹性支座圆弧梁计算的传递矩阵法[J];中国铁道科学;2005年03期
7 何天森;张晓光;巢斯;;钢拉索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08年09期
8 张翔宇;;楼面新增大荷载的工程改造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09年07期
9 李磊;;浅淡井字梁的计算与设计[J];安徽建筑;2006年05期
10 杜咏;李国强;;网架结构抗火性能受支座约束的影响[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开名;刘斌;泽田义博;;水平分层土层结构地震反应计算[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2 胡理列;赵成文;高亮;;二阶效应对钢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胡理列;赵成文;高亮;;钢框架结构地震反应非线性时程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李从斌;董卫国;蒋沧如;刘勇;付春华;;关于带厚板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的几点建议[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5 唐小微;宋长清;傅炳忠;;高层或高耸结构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6 王秀丽;张晓将;高麒;;带BRBs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唐小微;傅炳忠;宋长清;;多层框架结构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王健宁;薛素铎;曹资;张毅刚;;双层柱面网壳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A];第九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楚留声;白国良;永春;;高烈度区混合结构地震位移反应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君;张耀春;;巨型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鹄;论钢结构在建筑中的运用[N];中华建筑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蔡金平 通讯员 黎方益;“鸟巢”钢结构成功卸载[N];中华建筑报;2006年
3 闫洁;隔震技术可减6至8倍地震反应,院士吁推广[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弘仁;“鸟巢”甩开支撑挺起“脊梁”[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5 蔡雪婧;不得擅改抗震设施 “乱打洞”最高罚3万[N];经理日报;2008年
6 渭南市通瑞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根友;地震对建筑工程质量提出更高新要求[N];渭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东;飞扬“中国脊”走进百年奥运建筑[N];中国冶金报;2008年
8 杨国民 黎方益;书写辉煌———北京奥运工程的2006[N];经济日报;2007年
9 牟兰;特新技术为“水立方”保驾护航[N];建筑时报;2007年
10 本刊编辑部;如何打造震不垮的“家”[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明yN;贮液结构地震反应数值分析及应用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2 栾小兵;空间网格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与地震反应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3 霍林生;偏心结构利用调液阻尼器减震控制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赵冬冬;城市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13年
5 祝英杰;高强混凝土砌块砌体基本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及其动力分析[D];东北大学;2001年
6 崔迪;形状记忆合金及其智能混凝土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熊俊明;可控调谐液体阻尼器系统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控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8 鲍鹏;可变形离散元法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5年
9 吴学淑;平面不对称高层建筑结构利用速度型阻尼器减震控制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邢德进;新型SMA阻尼器及结构减震控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东芳;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地震反应控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2 刘卫然;摩擦摆隔震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3 李娟;层间隔震结构理论与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于勇;周边约束土体对地下室抗震影响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罗伟兵;土-结构相互作用混合试验方法的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家华;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模型中弹簧—阻尼器边界[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7 童菊仙;方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甄洪闪;铺设砂砾石垫层对烟囱类高耸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武芸;大比例土—桩基—框架模型动力相互作用试验模拟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10 王军芳;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26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82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