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08:14

  本文关键词: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为何有着相似或互补性的企业能够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群,以及这种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特别是集群内成员相对固定所造成的知识锁定问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基于大型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这类短暂存在的企业空间集聚所创造的信息繁荣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传统产业集群,即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仍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论文以导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企业创新”研究课题为支撑。2010年,通过与国际知名经济地理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Harald Bathelt教授和导师曾刚教授的研究团队一行8人对中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暂时性集群展开了深入的实证调研,获得了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和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国际气体技术、设备与应用展览会(IG-China)共计133个有效参展商访谈问卷。这些实地调研工作为本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外学术文献表明,暂时性集群正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热点。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暂时性集群较好地克服了行政地域边界的限制,推动了来自不同地方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知识与信息交流,暂时性集群已成为企业间互利合作的新平台。从研究对象看,学者们比较关注瑞典、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发达国家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暂时性集群研究经历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证分析,从问卷访谈到定量模拟,从线性关系分析向实地网络关系调研的过程。从研究重点来看,暂时性集群研究经历了从集群的外部效益到集群成员之间关系的转变,从集群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分析到集群成员社交网络研究的转变,从重视时间尺度分析到重视时空尺度的转变。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暂时性集群的研究成果较少,中文的研究成果更是屈指可数,对暂时性集群的产生、发展、升级、演化过程研究很不充分。而中国暂时性集群的研究更是严重缺失,本文拟弥补这一不足。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暂时性集群的概念、内涵,并对暂时性集群形成的背景与基础,形成机制、阶段特征、驱动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对上海、成都等地部分展览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暂时性集群发展过程、地域差异。归纳起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政府和行业协会是中国市场上暂时性集群演化的两种重要驱动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政府对暂时性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建设、促进暂时性集群发展的决定一般能快速形成社会共识,促进各种资源向暂时性集群建设领域集聚,能更容易获得国际组织的认证,并为专业中介机构提供本地“准入”的机会,进而加快暂时性集群的发展。与政府主导的暂时性集群不同,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专业性更强、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这类暂时性集群能够更专业地组织大型展会活动,运营比较灵活,有利于将不同城市、不同地域间的企业团结起来,建设服务于暂时性集群的空间合作网络,较好地克服了行政分割带来的企业间交流合作障碍。由于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专业化更强,因而集群内部创新信息的交流更加频繁、更加充分,对暂时性集群的发展、行业的技术进步均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很多城市暂时性集群建设顺利,这也是近年来中国暂时性集群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暂时性集群发展经历了信息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演变的历程。由于暂时性集群存在时间短暂,需要企业及其客户必须快速地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暂时性集群内部的信息流动来看,初期主要表现为由展商向市场中的随机、单向流动,而后期则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客户之间有目的的双向流动。在信息单向流动的初级阶段,展商的特性体现在位置锁定性和信息扩散性,而客户(具体表现为展会参观者)的特性体现在流动性和信息捕捉性;在信息双向流动阶段,信息除了由展商向客户流动外,客户的需求信息、其他参展企业的创新信息也同时流向展商。也就是说,从时间发展过程来看,展商经历了由最初只注重向展会参观者提供展品信息,到开始搜集顾客反馈信息,进而又重视与其他参展同行企业之间进行创新信息交流的过程,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间信息的交流合作,为集群的升级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三,上海、北京、广州是我国三大暂时性集群集聚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暂时性集群密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上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拥有相对完善的场馆服务设施和交通网络、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为上海暂时性集群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而成都中国国际气体技术、设备与应用展览会国际化程度较低,但会展针对性、专业性较强,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颇具吸引力,已经成为这类企业技术交流的平台,对该地暂时性集群的促进作用也不容低估。然而,放眼全球,我国暂时性集群的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技术合作影响相对较小 第四,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逐渐步入成熟期。依据演化经济地理学原理,从发展过程来看,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可以分为孕育期(1999-2002)、成长期(2003-)、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孕育期,政府对上海暂时性集群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媒体宣传、参展企业和参观企业的积极配合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在此阶段,展览会、暂时性集群的影响区域仅限于上海及其邻近区域,参展企业、参观企业的联系也以纵向联系为主;在成长期,支撑上海暂时性集群的硬件设施大幅改善,来自上海以外的展商迅速增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首次成长为国家级重要展会,上海暂时性集群的交流合作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参展企业、参观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系进一步加深,横向联系开始建立。行业协会开始参与博览会的组织和运营,市场化管理开始对上海暂时性集群产生影响;在成熟期,越来越多的专业中介组织参与上海暂时性集群的建设。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国际化程度提高,境外专业观众大幅增加,国际影响开始显现。在此阶段,依托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内部的信息流动开始呈现双向流动的特点,上海的中国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对暂时性集群的促进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然而,从长时间尺度看,上海暂时性集群最终也会进入衰退期。其他城市的展览会地位上升,上海展览会地位下降,依托于展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领先地位可能被其他区域暂时性集群所超越、取代,上海暂时性集群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暂时性集群 信息流动 发展演化 国际展览会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713.83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4
  • 目录14-18
  • 图录18-20
  • 表录20-22
  • 第一章 导论22-5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2-28
  • 1.1.1 产业集群研究领域转向22-23
  • 1.1.2 展览会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新节点23-25
  • 1.1.3 中国处在展览业升级重要时期25-28
  •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关键问题28-31
  • 1.2.1 研究目标28-29
  •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29-31
  • 1.2.3 关键问题31
  • 1.3 核心概念解析31-33
  • 1.3.1 暂时性集群31-32
  • 1.3.2 国际展览会32-33
  • 1.4 暂时性集群研究综述33-52
  • 1.4.1 暂时性集群国外研究综述33-48
  • 1.4.2 暂时性集群国内研究综述48-51
  • 1.4.3 暂时性集群基本特征51-52
  •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52-54
  • 1.5.1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52-53
  • 1.5.2 文献分析与实地访谈相结合53
  • 1.5.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53-54
  • 第二章 暂时性集群的理论基础54-67
  • 2.1 演化经济地理学54-56
  • 2.1.1 演化经济地理学基本主张54-55
  • 2.1.2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创新性55-56
  • 2.2 产业集群理论56-64
  • 2.2.1 产业集群现有学派56-57
  • 2.2.2 产业集群的分类57-60
  • 2.2.3 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60-62
  • 2.2.4 产业集群的演化周期62-64
  • 2.3 演化经济地理学影响下的产业集群64-67
  • 第三章 展览业的演化67-87
  • 3.1 世界展览业演化67-71
  • 3.2 中国展览业演化71-78
  • 3.2.1 中国展览业发展历程71-73
  • 3.2.2 中国会展经济带73-75
  • 3.2.3 中国展览业发展现状75-78
  • 3.3 中国展览业地区分布78-82
  • 3.3.1 上海展览业79-80
  • 3.3.2 广州展览业80-82
  • 3.3.3 北京展览业82
  • 3.4 中国展览会影响力分析82-85
  • 3.4.1 海外参展商地区分布83-84
  • 3.4.2 国内观众地区分布84-85
  • 3.5 中国展览业分化特征85-87
  • 第四章 暂时性集群演化阶段分析—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为例87-114
  • 4.1 案例选择依据87-90
  • 4.1.1 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87-88
  • 4.1.2 完善的交通网络88
  • 4.1.3 领先的国际影响力88
  • 4.1.4 专业化的软硬件优势88-90
  • 4.2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90-99
  • 4.2.1 工博会简介90-93
  • 4.2.2 工博会发展历史93-99
  • 4.3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演化阶段及主要特征99-114
  • 4.3.1 孕育期(1999-2002)99-101
  • 4.3.2 成长期(2003-)101-106
  • 4.3.3 成熟期106-110
  • 4.3.4 衰退期110-114
  • 第五章 政府驱动型暂时性集群分析—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为例114-161
  • 5.1 研究方法的制定114-115
  • 5.2 访谈问卷的制定115-119
  • 5.2.1 问卷选择依据115-119
  • 5.2.2 问卷设计标准119
  • 5.3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119-123
  • 5.3.1 展商、观众构成120-121
  • 5.3.2 参展企业规模121-122
  • 5.3.3 参展初衷122-123
  • 5.4 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123-147
  • 5.4.1 参展初衷转变126-128
  • 5.4.2 纵向联系多于横向联系128-133
  • 5.4.3 非出口型展会133-138
  • 5.4.4 专业性和影响力不足138-141
  • 5.4.5 组织能力不足141-143
  • 5.4.6 专业中介机构形成143-145
  • 5.4.7 展位设置重要性145-147
  • 5.5 信息与通信应用技术展147-158
  • 5.5.1 非自身意愿参展149-150
  • 5.5.2 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竞争150-154
  • 5.5.3 展馆主题模糊154-155
  • 5.5.4 企业参展计划周密155-156
  • 5.5.5 信息流动的特性156-158
  • 5.6 小结158-161
  • 第六章 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分析——以气体设备展览会为例161-176
  • 6.1 案例选择依据161-163
  • 6.1.2 中西部重要展览城市161-162
  • 6.1.3 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展览设施162-163
  • 6.2 参展初衷转变163-165
  • 6.2.1 注重宣传与合作163-164
  • 6.2.2 展示市场占有率164-165
  • 6.3 专业性突出165-168
  • 6.3.1 迎合外资企业需求165-166
  • 6.3.2 外资企业注重信息反馈166-167
  • 6.3.3 进入中国市场的踏板167-168
  • 6.4 展商间信息流动频繁168-171
  • 6.4.1 横向联系建立168-170
  • 6.4.2 中国领头羊企业缺席170-171
  • 6.5 展会地域特性显著171-174
  • 6.5.1 针对南亚产品输出172
  • 6.5.2 独具优势的展出方式172-174
  • 6.6 小结174-176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76-183
  • 7.1 主要研究结论176-180
  • 7.1.1 暂时性集群发展的两种重要驱动力176
  • 7.1.2 暂时性集群中信息流动的特性176-177
  • 7.1.3 中国暂时性集群的地域分化177-178
  • 7.1.4 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逐渐步入成熟期178-180
  • 7.2 研究创新点180-182
  • 7.2.1 构建了中国暂时性集群的基本理论框架180-181
  • 7.2.2 归纳了暂时性集群的基本特征181
  • 7.2.3 发现了中国暂时性集群发展演化的动力因子及其空间格局181-182
  • 7.3 需进一步研究深化的问题182-183
  • 附录183-18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189-190
  • 参考文献190-198
  • 后记198-1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维刚;;努力打造上海国际展览会品牌[J];中国广告;2006年05期

2 ;全新理念的ICE China 2008中国博览会——专访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张总[J];塑料工业;2007年03期

3 ;2010-2011展览会及学术讨论会预报[J];传感器世界;2010年09期

4 ;2010-2011展览会及学术讨论会预报[J];传感器世界;2010年10期

5 ;会展信息[J];新材料产业;2006年12期

6 ;关于举办“2001年北京国际机械工业博览会”的通知[J];中国机电工业;2001年09期

7 晓琳;绚烂缤纷:高科技的盛会——2002年第四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在沪举行[J];华东科技;2002年11期

8 ;参展或参观ICE CHINA 2008的6大理由[J];今日印刷;2007年03期

9 ;上海通华携手宝钢444共同参加2007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24期

10 ;2008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即将召开[J];现代零部件;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天文;周积刚;朱守云;阮于东;;从德国工业博览会看世界低压电器发展趋势[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萧欣志;;日本第20届油压·空压国际展览会(IFPEX2002)介绍[A];液压气动密封行业信息专刊汇编第二卷[C];2003年

3 郭洪凌;;参观2003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及考察见闻[A];液压气动密封行业信息专刊汇编第二卷[C];2003年

4 ;浙大中控参展汉诺威工博会“中国创造”显示力量[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栾贵勤;赵玉婷;;上海会展经济发展对策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2009年中国现代农装展览会在南京举办[A];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农用发动机行业背景资料(第十一集)[C];2009年

7 ;第七届华南液压气动密封件及空气压缩机国际展览会[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学术会议大会交流论文集[C];2004年

8 ;第七届华南液压气动密封件及空气压缩机国际展览会[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学术会议大会交流论文集[C];2004年

9 唐民浩;高潮;赵卫忠;刘俊毅;向逖;钱志;;规范和促进上海展览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调研报告[A];2004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4年

10 王振东;;’94SEG年会的若干启示[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静;2007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西宁开幕[N];中国纺织报;2007年

2 建华;攀升[N];青海日报;2007年

3 洪刚;2007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即将召开[N];西部时报;2006年

4 缪琴 张全能;成果“联姻”市场 科技项目对接蓉城定音[N];成都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解丽娜 赵菁;巧循大思路 善谋大发展[N];青海日报;2006年

6 李军邋赵昕;天津厂组团参加杭州国际电子工业博览会[N];人民铁道;2007年

7 王薇;“2007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开幕[N];人民日报;2007年

8 郭峰;工业博览会新技术新产品荟萃[N];杭州日报;2008年

9 ;首届国际煤炭工业博览会将在鸡西召开[N];黑龙江日报;2008年

10 君乐;这个舞台不可错过[N];中国质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亮;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郭淑敏;展示与销售[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3 邱一川;世界博览会主办国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协同关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国际展览会宣传材料非言语和言语形象的符号学和语用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2 娄静;上海中外办展企业竞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弘智;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杨嵋;上海展览业研究(1978-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安芝;我国国际会展业海关监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井满;中国展览业国际化经营与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周美辰;试论中介组织在会展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D];吉林大学;2008年

8 斯南都吉;藏毯产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李海樱;区域性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10 管欣欣;德国会展主办模式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399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1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