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建筑群天主教河南总修院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代建筑群天主教河南总修院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根据管理学大师马斯洛的需求定律,当物质需求等生存条件得到满足以后,就有了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工业文明为我们带了繁荣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问题,毁灭与重建在孜孜不倦地上演,毁灭的是文明,重建的是水泥和钢铁,作为区域文脉和独特气质承载者的文化遗产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时代背景决定了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观成为现今社会的主流观念,在此种观念的影响下,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问题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都十分关注的课题。如何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对建筑遗产进行活化利用以及在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其多元文化价值以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使其历史、艺术、技术等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城乡经济健康发展将是建筑遗产开发再利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坐落于河南省开封市东郊祥符区羊尾铺村东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近代建筑群,始建于1929年,是当时河南省第一所专门培养中国神父的高等院校。至1958年停止招生之前,培养了大批高级神职人员。在开封八朝古都的历史和北宋文化的背景影响下,孕育了总修院中西合璧的合院式建筑,目前该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现存近代建筑群主要包括大门、主楼和小教堂。天主教河南总修院作为近代重要的宗教文化建筑遗产,是开封区域文脉和本土气质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在历史、技术、艺术等多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它在保护与再利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综合历史学、建筑学、旅游学的学科背景下,以天主教河南总修院近代建筑群为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深入解读,以天主教在开封的发展历史和天主教河南总修院的历史沿革为背景,从建筑学角度系统研究天主教河南总修院近代建筑群空间布局,深入分析建筑群功能形制、建筑单体的结构、特征,以建筑美学为视角,研究其建筑细部,以该近代建筑群目前现状为出发点,总结其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艺术美学、建筑情感以及社会经济等多元价值,运用SWOT分析方法,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建筑群保护再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城市规划和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坚持建筑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和旅游开发相关原则,提出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及策略。针对该天主教河南总修院目前存在建设及维修资金不足、周边总体环境差、政策上被忽视、旅游路线规划上易被舍弃等诸多问题,因地制宜地分析发展条件,在体验经济理论的影响下,锁定市场目标人群,进行形象定位,根据河南省政府颁布的“对于天主教河南总修院作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规定和开封市整体规划,以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为准绳,提出实施区域统筹规划、整顿道路交通体系、修缮建筑物质实体、实施建筑消防改造、对主体建筑和周边区域进行详细规划、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发动媒体宣传报道、实施全民保护战略、体验宗教文化特色、赏析欧式建筑艺术等建议。方案中将整个规划区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对于主体建筑,以保护为主,再利用为辅,突出其文化展览功能;在建设控制区域内,以总修院为中心,依次布局国学文化基地、文化主题生态园、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休闲生活区,力图打造一个集文化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圣地”。从保护与再利用的双向角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使建筑遗产得到“活化”和再利用;按照开封市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拓展了开封市区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对于弥补开封市东城区旅游资源“盲点”,连接其它景点使古城开封形成完整均衡的旅游网络,促进“文化开封、魅力开封”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希望以创新及再现的方式保护、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延续其中西合璧的风格,以期能为今后城市景观建设工作提供设计理论支撑和设计方法指导。
【关键词】:天主教河南总修院 近代建筑群 建筑遗产 多元价值 遗产保护 开发再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7;K878.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引言11-12
- 1.2 研究范畴及相关概念12-14
- 1.2.1 研究范畴12-13
- 1.2.2 相关概念13-14
- 1.3 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现状14-18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6-18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8-19
- 1.4.1 研究方法18-19
- 1.4.2 技术路线19
-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19-23
- 1.5.1 理论与学术研究意义19-20
- 1.5.2 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20-21
- 1.5.3 社会经济价值21-23
- 第二章 天主教在开封的传播及河南总修院的建立23-33
- 2.1 天主教在开封的传播23-27
- 2.1.1 传入与中断23-24
- 2.1.2 恢复与发展24-27
- 2.2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历史沿革27-31
- 2.2.1 建立背景27
- 2.2.2 创办过程27-28
- 2.2.3 经费来源28-29
- 2.2.4 机构组织29
- 2.2.5 管理制度29-31
- 2.2.6 入学条件与程序31
- 2.2.7 课程设置31
- 2.3 总修院的衰落31-33
- 第三章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近代建筑群现状33-50
- 3.1 地理区位33-34
- 3.2 总修院建筑群形制34-35
- 3.3 建筑群构成35-45
- 3.3.1 大门35-38
- 3.3.2 主体转楼38-42
- 3.3.3 连廊42-43
- 3.3.4 无玷圣母教堂43-45
- 3.4 建筑细部45-50
- 第四章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资源价值与再利用条件分析50-60
- 4.1 资源价值分析50-55
- 4.1.1 历史文化价值50-51
- 4.1.2 艺术美学价值51-52
- 4.1.3 科学技术价值52-54
- 4.1.4 建筑情感价值54-55
- 4.2 SWOT分析55-60
- 4.2.1 优势分析55-56
- 4.2.2 劣势分析56-57
- 4.2.3 机遇分析57-58
- 4.2.4 挑战分析58-60
- 第五章 天主教河南总修院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60-79
- 5.1 保护与再利用原则60-64
- 5.1.1 文物保护原则60-61
- 5.1.2 城市规划原则61-62
- 5.1.3 旅游开发原则62-64
- 5.2 再利用规划方案64-79
- 5.2.1 实施区域统筹规划64-66
- 5.2.2 整顿道路交通体系66-67
- 5.2.3 修缮建筑物质实体67-68
- 5.2.4 加强建筑消防改造68-69
- 5.2.5 主体建筑再利用规划69-71
- 5.2.6 周边区域再利用规划71-76
- 5.2.7 强化相关法律法规76-77
- 5.2.8 发动媒体宣传报道77
- 5.2.9 实施全民保护战略77-79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79-81
- 参考文献81-85
- 致谢85-8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骥才;抢救日渐迷失的建筑遗产[J];重庆建筑;2005年10期
2 本刊编辑部;新元;;保护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写在《建筑遗产——历史最后的馈赠》发刊之际[J];建筑与文化;2006年06期
3 胡石;;从技术的层面看建筑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06年06期
4 ;专家学者谈建筑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06年06期
5 黄松;;走出建筑遗产管理的困境[J];上海房地;2006年03期
6 王肖宇;陈伯超;张艳锋;;沈阳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J];工业建筑;2007年09期
7 陈卓;张炳秀;;西欧产业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启示[J];工业建筑;2008年01期
8 林源;;什么是建筑遗产的展示?——关于中国建筑遗产展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8年06期
9 ;建筑遗产保护 保护我们的历史[J];城市环境设计;2009年09期
10 徐苏斌;青木信夫;;中日建筑遗产保护比较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源;;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简史[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刘松茯;陈思;;文化产业下哈尔滨建筑遗产的独特性与保护模式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刘爱河;;建筑遗产保护,公众作用如何发挥[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4 朱向东;薛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中的科学技术价值评定初探[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5 马志韬;王俊;;景观重构——浅析传统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保护[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鹤;刘奔腾;董卫;;人文视野下的建筑遗产保护——以木兰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扬;;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保护民族建筑遗产[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8 刁建新;;城市的环境改造与建筑遗产保护问题探讨[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9 侯幼彬;;正式建筑与杂式建筑——兼论建筑遗产的文本阐释[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C];1993年
10 车震宇;王海涛;;世界建筑遗产沙溪寺登村保护的经验与启示[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兆汝;建筑遗产保护:政府该当何责[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李玉雪 重庆社会科学院;以发展的文化遗产观看待建筑遗产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演讲人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活着的20世纪建筑遗产[N];光明日报;2012年
4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单霁翔;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N];中国建设报;2012年
5 单霁翔;活着的20世纪建筑遗产[N];科学导报;2012年
6 记者 李佳霖;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代表研讨建筑遗产再利用[N];中国文化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韵;“再利用”让建筑遗产惠及民生[N];光明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赵君利;齐献策 传承中华建筑瑰宝[N];中国建设报;2013年
9 金磊;应建立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国家制度[N];中国建设报;2013年
10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总编辑 金磊;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已迫在眉睫[N];中国艺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狄雅静;中国建筑遗产记录规范化初探[D];天津大学;2009年
2 林源;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3 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 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刘敏;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张凯莉;建筑遗产的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王筱倩;扬州老城区建筑遗产形态特征的整体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8 祝笋;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茶叶之路(湖北段)建筑遗产调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宇宁;当前中国建筑遗产记录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D];天津大学;2007年
2 吴凡;功能置换—论产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再利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3 王珍;衙署建筑遗产展示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4 董楠楠;云南福林堂国医馆室内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婕;解析英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6 王璇;与创意产业结合的工业建筑遗产更新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7 聂昊;济南1950~70年代现代建筑遗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8 刘嘉琪;基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建筑遗产保护性更新[D];郑州大学;2015年
9 贾艳艳;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整体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吴昊;建筑遗产展示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近代建筑群天主教河南总修院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5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475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