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通感体验探究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通感体验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用户在交互过程中的体验及参与热情感越来越强烈,满足用户的情感体验在交互过程中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参与了“智慧东城展示体验中心”场馆的研究、策划、实施的全过程,在此期间,作者参观、调研许多艺术展览及展厅设计,深入地对交互多媒体装置的形式及人体感官对信息的接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认为交互通感的体验在展厅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本文在梳理交互体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感知的探究基础上,分析结合主题的、以参观者为主体的最佳的信息表现方式;通感与设计的结合使设计相较于以往更富多元化,除了既定的功能性之外,往往更具备了趣味性。从而构成了参与者与产品之间的交互活动,我们的感官在交互中产生了多重感受,其使用过程的感知产生了通感现象,从而引发相应的心理变化,最终,所有的心理变化演变成对作品的情感化体验,增强参与者与作品的情感联系,信息得到最大化的传达,并很好的提升了用户体验。文章最后结合作者参与“智慧东城展示体验中心”场馆设计的经验,分析了交互通感体验在展示设计中的优势和创作方法,希望对交互的通感体验的未来运用以及展示设计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交互 通感 信息 用户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4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1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与意义9-10
- 1.1.1 研究课题的背景9
- 1.1.2 研究课题的意义9-10
- 1.2 研究课题的方法10
- 1.3 研究的创新点10-11
- 第二章 交互的概念阐述及应用领域11-20
- 2.1 交互的概念阐述11-12
- 2.2 交互元素的定义12-13
- 2.3 交互体验的特征13-16
- 2.3.1 多元化13
- 2.3.2 沉浸感13-14
- 2.3.3 惯性14-15
- 2.3.4 趣味性15-16
- 2.3.5 人性化16
- 2.4 交互体验的应用16-19
- 2.4.1 大型展览展示17-18
- 2.4.2 户外文化创意活动18-19
- 2.5 本章小结19-20
- 第三章 通感原理概述20-29
- 3.1 通感的定义20
- 3.2 单一感官的深入探究20-26
- 3.2.1 视觉探究20-21
- 3.2.2 听觉探究21-22
- 3.2.3 嗅觉探究22-23
- 3.2.4 触觉探究23-24
- 3.2.5 味觉探究24-26
- 3.3 通感对信息的全方位理解26-28
- 3.3.1 多重感官信息能够加速并强化我们对单一感官信息的感知力26-27
- 3.3.2 通感有助于形成特殊的艺术风格27-28
- 3.3.3 通感有助于语言功能的进化28
- 3.4 本章小结28-29
- 第四章 通感体验与交互的完美结合29-34
- 4.1 通感体验的乐趣性29-30
- 4.2 交互通感体验的价值30
- 4.3 交互的艺术通感案例分析30-33
- 4.3.1 触摸信息30-31
- 4.3.2 读懂声音31-32
- 4.3.3 凝视艺术32-33
- 4.4 本章小结33-34
- 第五章 “智慧东城展示体验中心”的通感体验应用34-41
- 5.1 项目概述34-36
- 5.1.1 智慧城市的起源34
- 5.1.2 “智慧东城展示体验中心”的概述34-35
- 5.1.3 “智慧东城展示体验中心”的理念及整体布局规划35-36
- 5.1.4 “智慧东成展示体验中心”信息交互设计构架36
- 5.2 通感体验探究在项目中的运用36-38
- 5.2.1 “智慧东城展示体验中心”之“新生活”37
- 5.2.2 “智慧东城展示体验中心”之“新思考”37-38
- 5.3 “智慧东城展示体验中心”通感交互的策略和方法探究38-40
- 5.3.1“智慧东城展示体验中心”的资料收集、规划38
- 5.3.2 紧紧围绕核心主题进行发散式思考38-39
- 5.3.3 以参与者为核心39-40
- 5.3.4 精准的信息采集方式40
- 5.4 本章小结40-41
- 第六章 总结41-42
- 参考文献42-43
- 致谢43-44
- 毕业设计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百衡,李一晖;现代建筑中的通感艺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4期
2 邓德萍;英汉通感修辞浅谈[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李爱君;;唐诗中通感的运用及英译[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与特点的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王强;通感与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何卫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通感:解释学与人文主义传统的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文爽;“通感时代”:从环保出发的艺术设计[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李梦莉;通感修辞的美学阐释[N];文艺报;2011年
5 山东省北镇中学 付志强;将通感艺术引入美术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吴华敏;大荒·通感·诗学[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谭娜 万家欢 本报记者 于彤;达·芬奇用科学精神探索灵魂位置[N];北京科技报;2006年
8 鬼今;武侠:梦境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一丽;认知视角下唐诗通感隐喻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2 邓爱娇;“物我交融,感而遂通”—通感在室内空间形态中的应用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江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通感体验探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4 季钰;通感的多角度立体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5 刘臻;英汉通感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朱晶;论通感式隐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谭娅;论通感的内涵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伟华;汉语通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栾鸥;通感的认知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连晶晶;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1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561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