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建筑再生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08:18
本文关键词:基于历史建筑再生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十九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带来了产品的社会化大生产,建筑亦不例外。城市代谢速度之快以至于新旧交替无暇处理、文脉出现裂隙。近年来人们开始以“有机更新”的视点重新审视“大拆大建”无限扩张的城市。 在我国,除少数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被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法律规定的妥善保护与修缮,但是一方面因为错误的决策,像济南老火车站一样承载居民情感记忆、城市风貌以及使用状况良好的历史建筑正无谓的消逝。另一方面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却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与案例手法差异反映了我们在处理历史建筑的路上进入了试错的探险过程,而建筑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一旦受到破坏将不能再度恢复。 目前国内有关建筑遗产生的理论研究多着眼其“旧生命”,集中在工业遗产与旧城历史街区的改造中。笔者在德国做交换生一年,期间进入了世界遗产研究、建筑学、应用艺术史与博物馆学等专业学科学习,在欧洲多个国家调研大量历史建筑再生的案例后,选取“新生命”博物馆的展陈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历史建筑此时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展品,那么博物馆的核心职能载体——展陈空间的概念也相应扩大:既包括传统意义上室内外展览空间、也包括展示历史建筑各项价值与其所在地域情境的多义空间。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当代历史建筑再生理论视角下,以历史性与艺术性作为理念导向,如何运用建筑设计的手法,使建筑遗产的各项价值与其所在的地域情境都得到妥善保存与清晰展示;同时根据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使展陈空间与展陈发生互动,令历史建筑的既有空间与博物馆的藏品展陈达到交相辉映的效果。相关的展陈空间设计理念、策略与手法将在核心章节分“历史建筑的再生与展示理念”“公共开放空间再生策略”“展陈空间结构再组织手法”“展陈空间的互动设计”与“展陈空间的建构设计”五个方面,并结合优秀案例细致阐释。 研究论证了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再生的可行性,为处于危机中的建筑遗产找到可选的新出路;探索历史建筑与博物馆藏品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历史建筑的保护再生与展陈空间设计的结合点,,填补了目前建筑遗产再生领域中功能定向探讨的空缺,同时也能为目前已较成熟的博物馆设计提供新的灵感与思路。
【关键词】:遗产 历史建筑 再生 博物馆 展陈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4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4
- 1.1 研究背景10-14
- 1.1.1 课题的提出10-12
- 1.1.2 课题研究背景12-14
- 1.2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14-18
- 1.2.1 研究内容14-15
- 1.2.2 概念界定15-18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8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8-21
-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21-24
- 2 历史建筑再生与博物馆设计的理论基础24-42
- 2.1 历史建筑再生理论发展概述24-28
- 2.1.1 19 世纪之前: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adaptation & reuse)24
- 2.1.2 19 世纪:纪念物的保存与修复(preservation & restoration)24-25
- 2.1.3 20 世纪至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生(conservation & rehabilitation)25-27
- 2.1.4 现当代历史建筑再生的危机27-28
- 2.2 中国历史建筑保护发展历程与现状问题28-29
- 2.2.1 发展历程28-29
- 2.2.2 现状问题29
- 2.3 博物馆发展趋势与国内现状29-31
- 2.3.1 博物馆发展趋势29-30
- 2.3.2 国内博物馆发展现状30
- 2.3.3 国内历史建筑再生博物馆的问题30-31
- 2.4 历史建筑再生设计的意义与原则31-35
- 2.4.1 历史建筑保护的概念与原则32-33
- 2.4.2 历史建筑再生的意义与原则33-35
- 2.5 历史建筑再生视角下的博物馆设计理论基础35-39
- 2.5.1 历史建筑与博物馆藏品的哲学关联35-38
- 2.5.2 情境营造的意义38-39
- 2.6 本章小结39-42
- 3 基于历史建筑再生的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42-104
- 3.1 历史建筑的再生与展示理念43-56
- 3.1.1 批判保留43-47
- 3.1.2 离析并置47-53
- 3.1.3 局部层析53-56
- 3.2 公共开放空间再生策略56-68
- 3.2.1 构建可达性57
- 3.2.2 构成缓冲区(buffer zone)57-58
- 3.2.3 遗迹构建景观58
- 3.2.4 综合案例分析58-68
- 3.3 展陈空间结构再组织手法68-82
- 3.3.1 嵌入70-74
- 3.3.2 合并74-77
- 3.3.3 连接77-79
- 3.3.4 扩建79-80
- 3.3.5 综合调整80-82
- 3.4 展陈空间的互动设计82-89
- 3.4.1 展品、展陈与空间的匹配82-85
- 3.4.2 展陈与既有空间的互动设计85-89
- 3.5 展陈空间的建构(tectonics)设计89-102
- 3.5.1 节点90-93
- 3.5.2 光环境营造93-97
- 3.5.3 色彩基调调整97-98
- 3.5.4 设备安置98-102
- 3.6 本章小结102-104
- 4 结语104-110
- 4.1 核心研究成果104-107
- 4.2 国内问题与应用前景107-108
- 4.2.1 问题回顾107-108
- 4.2.2 应用前景108
- 4.3 不足与缺憾108-110
- 参考文献110-112
- 图录112-115
- 表录115-116
- 致谢116-117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11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吕杰;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J];城市规划;2003年09期
2 郑小东;李坚;;柏林博物馆岛——艺术与科学的圣殿[J];华中建筑;2009年12期
3 陆保新;博物馆展示方式与展示空间关系研究[J];建筑学报;2003年04期
4 张谨;当代博物馆建筑功能理念的新趋势[J];建筑学报;2004年12期
5 安藤忠雄;李华东;李曼曼;;意大利威尼斯海关大楼改造[J];建筑学报;2010年12期
6 露易;历史建筑的再生[J];时代建筑;2001年04期
7 刘东洋;建筑册封之后[J];时代建筑;2001年04期
8 吴焕加;;论建筑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世界建筑;1983年02期
9 李道增;;文丘里纵论伦敦国家画廊新馆设计[J];世界建筑;1989年01期
10 张松;;中国历史建筑保护实践的回顾与分析[J];时代建筑;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1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56187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