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合体建筑展览空间效果评价及设计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化综合体建筑展览空间效果评价及设计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综合体 展览空间 行为观察 设计方法 效果评价
【摘要】:文化综合体建筑作为新兴的文化建筑形式,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展览空间作为文化建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分析了参观者在展览空间中行为特点和空间体验效果评价,,并探讨文化综合体建筑展览空间的设计方法。 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文化的内涵作为切入点,从文化综合体建筑的内容、组合方式、特点、构成要素等方面把握文化综合体的建筑内涵,并提出文化综合体建筑的科学概念。从展览空间的发展历程、特征和构成要素等三个方面把握展览空间的内涵;第二部分采用行为观察的调研方式,对文化综合体展览空间中的参观者的行为活动特点进行定量研究,分析行为与场所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些设计方面的建议;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展览空间中人的空间体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因子分析探寻影响此类空间主观评价的主要影响因子。第四部分结合前文的研究成果,从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两个方面提出文化综合体建筑展览空间设计的参考性意见。 通过这四个部分的研究,文章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结合不同类型展览空间特点剖析了文化综合体展览空间与参观者需求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研究此类型空间环境累计了数据,对文化综合体建筑展览空间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综合体 展览空间 行为观察 设计方法 效果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致谢7-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1 课题研究来源及背景12-13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
- 1.2.1 研究目的13
- 1.2.2 研究意义13
- 1.3 研究方法13-15
- 1.3.1 案例归纳法13-14
- 1.3.2 SD 法(语义差异法)14
- 1.3.3 追迹观察14
- 1.3.4 因子分析14-15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15-18
- 1.4.1 文化类建筑相关研究15-16
- 1.4.2 综合体建筑相关研究16
- 1.4.3 展览空间设计研究16-17
- 1.4.4 行动观察方面的研究17
- 1.4.5 小结17-18
- 1.5 论文构成18-20
- 第二章 文化综合体建筑及展览空间的内涵20-34
- 2.1 文化综合体建筑的内涵20-29
- 2.1.1 文化20-21
- 2.1.2 文化建筑21-23
- 2.1.3 文化综合体建筑23-29
- 2.2 展览空间的内涵29-33
- 2.2.1 展览空间的发展历程29-31
- 2.2.2 展览空间的特征31-32
- 2.2.3 展览空间的构成要素32-33
- 2.3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展览空间环境对参观者行为的影响34-61
- 3.1 调研概要34-45
- 3.1.1 调研对象34-43
- 3.1.2 参观者基本信息统计43-45
- 3.2 参观者驻足行为观察分析45-56
- 3.2.1 “太湖与无锡”展厅45-50
- 3.2.2 “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展厅50-54
- 3.2.3 书画展厅54-56
- 3.3 参观者移动轨迹观察分析56-59
- 3.3.1 “太湖与无锡”展厅56-57
- 3.3.2 “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展厅57-58
- 3.3.3 书画展厅58-59
- 3.4 三个展厅行为观察比较分析59
- 3.5 小结59-61
- 第四章 展览空间中人的心理体验效果评价61-72
- 4.1 基于 SD 法的展览空间人的心理体验分析61-66
- 4.1.1 调研概要61-63
- 4.1.2 展览空间环境综合分析63-66
- 4.2 展览空间中影响人的心理体验的主要因素66-70
- 4.2.1 因子分析的原理及数学模型66-67
- 4.2.2 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67-68
- 4.2.3 因子分析68-70
- 4.3 章节小结70-72
- 第五章 文化综合体建筑展览空间设计方法探讨72-77
- 5.1 创新设计方法72-75
- 5.2 设计策略75-76
- 5.3 小结76-77
- 第六章 结论77-80
- 6.1 各章节概况与总结77-78
- 6.2 研究展望78-80
- 参考文献80-83
- 附录83-10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01-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丹;;根在土里,枝在云端——路易斯·康的耶鲁英国艺术中心展览空间探析[J];新建筑;2009年01期
2 ;歌华大厦[J];建筑创作;2010年05期
3 刘羽思;邹越;;城市会展建筑的展览空间结构语言创作[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nosigner;;唤起感官的空间[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年09期
5 芭芭拉·德尔加多;罗热里奥·贡萨尔维斯;黄怀海;;当代艺术中心,里斯本,葡萄牙[J];世界建筑;2006年01期
6 宋刚;;肮脏几何[J];世界建筑;2009年08期
7 Christian J.Lange;Ingeborg M.Rocker;;Omotesando时尚博物馆[J];城市环境设计;2010年09期
8 陈剑英;陈剑飞;;会展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11期
9 杨婉清 ,吕晓东;承传统之韵 创现代之风——毕业设计韩国馆建筑文化的探求[J];新材料新装饰;2003年09期
10 杨镇源;;氛围:由展览看空间的艺术性[J];新建筑;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丽;;抓住机遇 迈向未来——关于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思考[A];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0年会暨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西省;;优雅的环境 自然的空间——新建博物馆的选址与展览空间的设计[A];秦晋豫三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8年
3 唐莹莹;王伟伟;;旅游综合体的理论视角探讨[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耿永常;张连武;;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A];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毛润泽;;旅游综合体:概念、类型与模式[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6 陆立新;;试论土地能量平衡[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7 陈剑飞;张向宁;;多元聚合 有机共生——会展建筑形式创作研究[A];新形势与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许桂灵;司徒尚纪;;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的形成刍议[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王元志;董惠勤;;计算机网络发展展望[A];全国第十四届计算机科学及其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毕克官;;画如其人 人如其画[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娜娜;罗马最大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江新;药品陈列方式(三)[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静华;汉堡之家构筑“被动节能屋”[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4 倪琛;整体性保护与协调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通讯员 徐文潇邋记者 边晓丹;杭州来个新名词叫“旅游综合体时代”[N];杭州日报;2008年
6 罗敏;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建筑[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7 YMG记者 徐睿;南大街将建商业综合体[N];烟台日报;2010年
8 唐茜;挖掘复合功能 提升区域价值 京城写字楼渐成商务综合体[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9 扬帆、实习生钱惠玉;旅游“综合体”项目推进良好[N];无锡日报;2011年
10 韩英杰 牛慧祥;北京名片798[N];财经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淼;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孙艳敏;县级土地类型划分及其在耕地分等中的应用—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孔键;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董贺轩;城市立体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5 郝斌;俄语简单句的语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陆军;中国古陶瓷饰纹发展史论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7 谢英;区域体育资源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腾飞;文化综合体建筑展览空间效果评价及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2 任晓杰;轻结构展览空间的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3 王黎;移动媒体在展览空间内的信息交互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4 张颉;当代艺术展览的公共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5 蒋同亚;博物馆空间设计的“三远”意境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6 侯雅静;博物馆陈列展览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齐思莅;现代园林展览建筑与外环境过渡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张学敏;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的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9 贺海芳;高校建筑学系教学楼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范龙;批量化与个性化的共存[D];江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10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71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