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09:16

  本文关键词: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广州市越秀区 文物建筑 保护与活化 利用模式 文物径规划 模式匹配


【摘要】:越秀区作为广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是广州城的发源地,区内丰富的文物建筑遗产见证着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近年来,在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大力发展的背景下,越秀区的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修缮与保护。但与此同时,仍有大量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令人堪忧,存在使用性破坏、荒置性破坏等现象。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进行文物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充分发挥文物建筑应有的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在对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越秀区文物建筑的分布特点,参照相关规定对越秀区的文物建筑进行分类,并且按分类的特点总结分析了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此外,基于越秀区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现有成效,绘制出以陈列展览模式、商业金融模式、行政办公模式、综合利用模式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筑分布图。最后对越秀区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策略进行探讨,首先在建筑单体层面上,基于陈列展览模式、行政办公模式、综合利用模式,探讨不同模式活化利用的匹配条件;再者在整体片区层面上,借鉴香港文物径的建设经验,针对越秀区文物建筑的分类及分布特点,规划出“宗教庙宇、文化教育史迹、名人故居、近现代革命史迹、近现代经济文明发展史迹”为主题的5条文物径。本研究对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研和思考,对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弘扬历史文化及促进城市经济旅游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广州市越秀区 文物建筑 保护与活化 利用模式 文物径规划 模式匹配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4;TU-8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23
  • 1.1 研究的背景15-17
  • 1.1.1 研究的缘起15-16
  • 1.1.2 研究的目的16
  • 1.1.3 研究的意义16-17
  • 1.2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17
  • 1.2.1 研究的对象17
  • 1.2.2 研究的范围17
  • 1.3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7-21
  • 1.3.1 相关研究综述17-20
  • 1.3.2 现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20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0-21
  • 1.4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21-23
  • 1.4.1 研究的方法21-22
  • 1.4.2 研究的框架22-23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23-46
  • 2.1 相关概念界定23-29
  • 2.1.1 文物建筑23-25
  • 2.1.2 保护与活化利用25-26
  • 2.1.3 文物径26-29
  • 2.2 相关理论研究分析29-37
  • 2.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分析29-32
  • 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分析32-37
  • 2.3 相关实践研究分析37-44
  • 2.3.1 国外相关实践研究分析37-39
  • 2.3.2 国内相关实践研究分析39-44
  • 2.4 本章小结44-46
  • 第三章 广州市越秀区及文物建筑概况分析46-65
  • 3.1 广州市越秀区概况46-48
  • 3.1.1 广州城的发源地46-47
  • 3.1.2 广州历史上的文化中心47
  • 3.1.3 广州历代繁华的商贸区47-48
  • 3.1.4“没有围墙的博物馆”48
  • 3.2 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的分类48-59
  • 3.2.1 分类标准48-49
  • 3.2.2 分类情况49-55
  • 3.2.3 类型特征55-59
  • 3.3 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的分布59-64
  • 3.3.1 分布情况59-62
  • 3.3.2 分布特点62-64
  • 3.4 本章小结64-65
  • 第四章 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分析65-92
  • 4.1 广州市越秀区古代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65-69
  • 4.1.1 坛庙祠堂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65-66
  • 4.1.2 学堂书院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66-67
  • 4.1.3 寺观塔幢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67-68
  • 4.1.4 城垣城楼及驿站会馆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68-69
  • 4.2 广州市越秀区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69-80
  • 4.2.1 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69-72
  • 4.2.2 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72-73
  • 4.2.3 名人故(旧)居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73-75
  • 4.2.4 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75
  • 4.2.5 宗教建筑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75-76
  • 4.2.6 工业建筑及附属物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76-77
  • 4.2.7 金融商贸建筑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77-78
  • 4.2.8 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类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78-79
  • 4.2.9 医疗卫生、军事建筑及其他类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79-80
  • 4.3 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模式分析80-89
  • 4.3.1 陈列展览模式80-83
  • 4.3.2 商业金融模式83-85
  • 4.3.3 行政办公模式85-86
  • 4.3.4 综合利用模式86-89
  • 4.4 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存在的问题89-91
  • 4.4.1 缺乏政策法规的有效指引89-90
  • 4.4.2 保护与活化利用不够科学90-91
  • 4.4.3 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教育91
  • 4.5 本章小结91-92
  • 第五章 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研究92-113
  • 5.1 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现实意义92-93
  • 5.1.1 经济效益92
  • 5.1.2 文化效益92-93
  • 5.1.3 社会效益93
  • 5.2 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基本原则93-95
  • 5.2.1 保护为根本,,活化利用促进保护的原则93-94
  • 5.2.2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94-95
  • 5.2.3 发挥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95
  • 5.3 基于保护与活化利用模式匹配探索95-104
  • 5.3.1 陈列展览模式的利用95-98
  • 5.3.2 行政办公模式的利用98-101
  • 5.3.3 综合利用模式的利用101-104
  • 5.4 基于文物径规划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探索104-111
  • 5.4.1 宗教庙宇文物径规划104-106
  • 5.4.2 文化教育史迹文物径规划106-107
  • 5.4.3 名人故居文物径规划107-108
  • 5.4.4 近现代革命史迹文物径规划108-109
  • 5.4.5 近现代经济文明发展史迹文物径规划109-111
  • 5.5 本章小结111-113
  • 结语与展望113-116
  • 结论113-114
  • 几点建议114
  • 不足之处114-115
  • 未来的展望115-116
  • 参考文献116-119
  • 附录119-144
  • 附表 1: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现状概况119-138
  • 附表 2: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地图集——广州市越秀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138-140
  • 附录 1:访谈记录 1140-142
  • 附录 2:访谈记录 2142-144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44-145
  • 致谢145-146
  • 附件1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彬;文物建筑保护散论[J];重庆建筑;2002年01期

2 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J];世界建筑;2003年07期

3 张壮;文物建筑修缮工作的几点体会[J];古建园林技术;2004年02期

4 孙红梅;文物建筑勘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J];古建园林技术;2005年02期

5 罗哲文;;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与合理利用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J];古建园林技术;2006年01期

6 孟钺;吴书雷;;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建筑及其环境的作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是一门专业[J];世界建筑;2006年08期

8 郑力鹏;;文物建筑迁移工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华中建筑;2007年02期

9 别治明;;试谈文物建筑保护抢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山西建筑;2007年19期

10 金京;;北京原则通过《北京市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2008-2015)》[J];城市规划通讯;2007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物建筑》编辑委员会[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2 成大生;;近十年北京地区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诌议[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3 常欣;;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之我见[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年

4 汤众;路杨;;江南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建构[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陈薇;;文物建筑保护与文化学——关于整体的哲学[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C];1993年

6 吕舟;;欧洲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趋向[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C];1993年

7 高小华;;遵守文物建筑修缮原则,做好文物建筑保护工作[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六辑 上)[C];2007年

8 张卫海;;某文物建筑的勘察与检测[A];2013年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肖楚宇;;中西方的文物建筑保护体系比较浅析[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10 常欣;;从文物建筑与其环境的关系看文物环境保护的重要性[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吴江海;黟县文物建筑保护爱心认领[N];安徽日报;2006年

2 记者 王立武;黟县推出文物建筑保护认领活动[N];黄山日报;2006年

3 陈述;上海:7月启动文物建筑修缮资质认定工作[N];建筑时报;2006年

4 赵继钊 王汝杰;为文物建筑砌好“防火墙”[N];太原日报;2007年

5 刘魁;为自觉保护文物建筑的老百姓喝彩[N];中华建筑报;2007年

6 ;文物建筑修复类装修:装饰业要做的还很多[N];中华建筑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孔华;严防“三旧”改造损毁文物建筑[N];广东建设报;2010年

8 王洪;文物建筑免费开放应常态[N];联合时报;2012年

9 曹永康 孙祝强;文物建筑勘察的现状问题与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2年

10 阳承良;益阳近现代文物建筑现状及保护利用[N];中国文物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霏;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玮;晋东南地区不同环境背景下文物建筑保护规划的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王思萌;山西省文物建筑资源信息系统初探[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3 丁辉;文物建筑历史信息的构成及保护[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4 贺欢;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李夕汐;福州美国领事馆旧址的修复设计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6 刘诗芸;寒地砖构文物建筑的冻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王维;宁波市江北区文物建筑综合开发利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8 叶丹晓;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胡家f

本文编号:868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868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1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