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址及沪港协调机制
本文选题:人民币离岸中心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参考:《系统工程》2010年07期
【摘要】: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人民币离岸中心形成要素评价体系,通过对沪港创建人民币离岸中心条件的模糊评价和量化比较,得出香港是创建人民币离岸中心最佳选择的结论。围绕构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沪港协调机制,提出沪港配合提升金融效率、加快两地金融创新、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合作、构建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沪港金融监管合作等对策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forming elements of RMB offshore center is designed, and the conclusion that Hong Kong is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MB offshore center is drawn through fuzzy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the conditions of establishing RMB offshore center i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Focusing on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etwee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MB 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 it is proposed that Shanghai and Hong Kong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enhance financial efficiency, speed up financial innovation between the two places,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and build a sound interactive mechanism. Promote Shanghai and Hong Kong financial supervision cooperation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商学院地方金融研究所;
【分类号】:F832.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陆红军;;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3期
3 彭红英,范祚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选址问题的模型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4年10期
4 张谊浩;裴平;沈晓华;;香港离岸金融发展对大陆金融深化的效应——基于离岸金融中心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6期
5 陈锋,董旭操;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沪港两地的比较[J];海南金融;2004年05期
6 何钦梅;;中国大陆与香港货币融合的可行性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11期
7 朱孟楠;陈f^;张乔;;香港:从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到人民币离岸中心[J];上海金融;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力;周波;;金融中心建设与 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06期
2 姚洋;高印朝;;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07年05期
3 任声策;宋炳良;;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互动发展及因果关系——来自上海的证据(1978~2007)[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5期
4 钟磊;;论构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J];福建金融;2011年01期
5 吴聪;王聪;;我国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5年12期
6 邵学言;朱昭瑜;;关于穗、深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构想[J];南方金融;2010年02期
7 姜淮;;我国国际金融中心构建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05期
8 黎平海;王雪;;珠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11期
9 金燕;裴立伟;;全球金融中心发展对中国金融布局的启示——GFCI报告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8年04期
10 巫志斌;赵合金;黄煜;曾业焕;李绍湖;杨喜孙;尹媛媛;唐丽丽;陈小琴;;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霓;;发展沈阳资本市场,加快构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上海浦东建设金融核心功能区研究[A];2009—2010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郗文泽;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3 江航翔;开放条件下中国离岸资产证券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宗晓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金融集聚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黎平海;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苏立峰;全球金融中心演进规律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慕丽杰;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8 余秀荣;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姚晓东;基于国际货币合作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婧;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国内储蓄、国内投资的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杨芬;金融业集聚及其辐射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罗慧媛;西安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张恒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邓智团;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若尔;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陈宗浩;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意义和风险控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曹菊华;“亚洲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形成与展望[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韩倩;上海航运业和金融业产业关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10 闫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咸月,何光辉;上海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J];财经研究;2002年08期
2 吴成颂;;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效应与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年02期
3 巴曙松;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J];改革与理论;2002年07期
4 薛昕;卜南扬;曹杰;朱子姝;;系统风险及其传递效应——来自上海和香港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8期
5 张谊浩;裴平;方先明;;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及其动机——基于利率、汇率和价格三重套利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9期
6 史薇;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问题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05期
7 李扬,尹中立;深圳与香港之间地下金融(汇兑)市场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3期
8 邝梅;李牧晴;;亚洲债券市场与中国[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05期
9 钟伟;略论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构想[J];管理世界;2002年10期
10 王云;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综合经济;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凌霄;李成;郭帅;;衍生金融市场监管的理论发展与国际实践——兼论中国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02期
2 薛启辉;;金融创新中监管协调机制问题探究[J];经济师;2009年08期
3 曾祥师;;对跨国银行监管方式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1年08期
4 章清波;;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知识型人力资源绩效评估[J];科技与管理;2006年06期
5 谷慧敏;杨海英;;服务业特许经营模式研究之经营绩效评价模型[J];商场现代化;2007年10期
6 景保峰;唐琮沅;;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企业和谐程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年10期
7 李向波;李叔涛;;基于创新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年02期
8 盛艳蕊;高飞;胡小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宗地估价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08年01期
9 刘裕乾;;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8年04期
10 孙林;王克喜;;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资源型企业安全文化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旭光;赵传河;孟宪林;张延雷;;加快金融创新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A];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C];2007年
2 秦佳蕾;;辽宁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调研与评价——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张健;;关于当前金融创新问题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4 马燕华;梁军;徐军;;金融创新在证券公司发展中的作用[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5 李立新;;金融创新中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6 谢赤;;证券设计中的风险分担与金融创新问题[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7 单卫红;;律师面对金融创新的机遇和挑战[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8 周望;;议事协调机构改革问题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淮安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方式的选择及风险防范[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二○○三年度招标课题研究报告汇编[C];2003年
10 朱志斌;;金融创新下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关系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程莉莉;药价联合监管流于形式[N];工人日报;2005年
2 孙书博;联合监管又有新要求[N];医药经济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琼杰;联合监管收复“稀土失地”[N];中国矿业报;2010年
4 记者 陈文仙;英美将联合监管银行体系[N];经济参考报;2008年
5 记者 徐建华;北京两局 加强联合监管资源合作共享[N];中国质量报;2010年
6 记者 温源;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实现联合监管[N];光明日报;2003年
7 陈晓邋记者 石巍;福鼎开展食品安全联合监管行动[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年
8 特约记者 钟小金;北部湾渔业海上联合监管取得明显成效[N];中国渔业报;2005年
9 罗文辉;股指期货推出又进一步[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10 陈业辉 许恒;联合监管 消除隐患[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伏安;我国金融创新制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学波;金融创新环境下的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宗成强;道路运输超限货物在途安全评估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冯梓洋;基于顾客价值的房地产价值链及价值创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何韵;中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吴云峰;金融创新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罗新华;人力资本会计确认与计量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贺晋兵;石油期货市场风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潘海泽;隧道工程地下水水害防治与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中国金融监管协调运行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2 解恒岩;提升我国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鹤达;企业BPR影响因素分析及效果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谢海英;同煤集团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5 王义;静电喷涂机器人的反求设计[D];天津大学;2005年
6 敬枝平;铁路工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杨海英;特许经营体系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8年
8 邓力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谢天聪;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翁洁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黄河水资源监测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08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808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