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中国建设银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体系的研究与完善

发布时间:2018-10-10 12:33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商业银行将从依赖央行的存贷款利率指导定价,演变为在市场供求关系中自主定价。与此同时,衡量银行内部资金运用的成本与收益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也面临着大规模的改革,该体系的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力,同时,也影响到系统内各条线各部门的综合收益及风险控制水平。 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中,比较多采用的是全额计价模式,即对资产负债表中所有的生息项目进行会计核算。但该模式的定价基础主要取决于央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反应存在时滞,一旦利率市场化正式实施,现有的计价体系恐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价格标准和计价要求。 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实际的经营状况为例,结合外部市场的收益率数据,分析探讨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摆脱央行基准利率的束缚,寻找到更加符合市场未来发展的内部收益率曲线。利用该曲线,商业银行可以找到每一期限产品对应的内部转移价格,避免盲目地凭主观臆断定价,具体的实施步骤可分为:确定基准利率曲线、风险因素调整(包括信用风险、准备金成本、操作资金成本、流动性风险、战略因素)、价格整理与曲线拟合等等,并对相关配套措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不同于以往对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一般以理论研究为主,本文的特色在于:通过对中国建设银行进行案例研究,运用其内部的实际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前瞻性地揭示了目前建行所沿用的内部资金转移计价体系存在着局限性;进而强调引入新一代内部资转移定价体系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并结合对市场客观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构建FTP曲线的实施步骤与配套措施:最后引申出对其它商业银行的启示意义。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对构建内部资金收益率曲线的数据验证还不够充分,对应用研究也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提高。
[Abstract]: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exerting the role of 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t is also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operate independently and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gradual acceleration of the reform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s will change from relying on the central bank's deposit and loan interest rate to pricing independently in the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l capital transfer pricing system, which measures the cost and income of the bank's internal capital utilization, is also facing a large-scale reform. The maturity of the system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mmercial banks' interbank competitivenes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affects the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risk control level of each department in the system. At present, in the internal capital transfer price system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the full pricing model is used, that is, the accounting of all the interest-bearing items in the balance sheet. However, the pricing basis of this model mainly depends on the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of deposit and loan announced by the central bank, and there is a delay in responding to the market's supply and demand of funds. Once the interest rate is marketized, The existing pricing system may not be competent for the new situation under the price standards and pricing requirements. Taking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how to get rid of the bondage of the central bank's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under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combining with the data of the external market's yield. To find more in line with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internal yield curve. Using this curve, commercial banks can find the internal transfer price corresponding to each limited product, and avoid blindly relying on subjective pricing.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can be divided into: determining the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curve, adjusting risk factors (including credit risk, etc.) Reserve cost, operating capital cost, liquidity risk, strategic factors), price arrangement and curve fitting, etc., and the feasibility of relevant supporting measure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internal capital transfer pricing of bank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aper are: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using its internal actual management data to analyze, It reveal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internal capital transfer pricing system used by CCB at present, and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introducing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al capital transfer pric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market objective environme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supporting 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the FTP curve: finally, the implications for other commercial banks are extended. The deficiency of this paper lies in: the data verifica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internal capital return curve is not enough, and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is not deep enough,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improved.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建设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2010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J];投资研究;2010年03期

2 贾瑛瑛;;大银行与小企业的无缝对接——建设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取得新成效[J];中国金融;2011年18期

3 井华;王南海;;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推动环保加快发展[J];国际融资;2011年08期

4 ;书法[J];中国金融家;2011年08期

5 ;基金代理销售中告知义务的承担[J];发展;2011年07期

6 ;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J];企业管理;2011年07期

7 ;提升服务水平,朝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电话银行中心奋进——访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电话银行武汉中心主任石汉祥[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07期

8 ;领跑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之路——写在中国建设银行龙卡信用卡发卡8周年之际[J];中国品牌与防伪;2011年09期

9 陈佐夫;;履行社会责任 服务军队后勤[J];金融电子化;2011年02期

10 ;推进科学发展 深化战略转型 中国建设银行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J];党建;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前言[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1995年度)[C];1995年

2 莫红燕;;对中国建设银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实践的思考[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度全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9年

3 郭锋;;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课题组;刘明胜;罗绍华;周衡祥;;中国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1996-2000年)主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1995年度)[C];1995年

5 ;学会科研活动应注重成果转化[A];2006年学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张兆国;;是劳动合同关系还是借用关系——从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谈起[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实践“三个代表” 注重“五个发挥”[A];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工作经验汇编[C];2004年

8 吴小晶;;资金对土地储备制度的影响及对策[A];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C];2005年

9 黄金老;;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分销渠道发展战略分析[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10 黄金老;;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分销渠道发展战略分析[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四)[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易博文 通讯员 黄婵;中国建设银行首家村镇银行在我省开业[N];湖南日报;2008年

2 记者 冯珉;我省今年信贷“总盘子”有望过千亿[N];安徽日报;2008年

3 记者 王松;中国建设银行王永刚董事来渭考察[N];渭南日报;2008年

4 任芳 刘琳;建行获准在美国纽约设立分行[N];中国企业报;2008年

5 首席记者 乔雪峰;储波巴特尔会见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6 记者 姜业庆;美一公司更名为建行(亚洲)财务[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7 ;省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举行座谈会[N];青海日报;2009年

8 记者 黎攀;郭声琨会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N];广西日报;2009年

9 记者 卓尚进;向西藏贫困学生再次捐款[N];金融时报;2010年

10 记者 王玲;孙述涛会见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N];威海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硕;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王鲁滨;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周四军;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王宪明;产权结构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吴跃;改革开放后党的金融政策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学锋;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林顺辉;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优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李艳虹;投资者保护、绩效与风险控制[D];暨南大学;2006年

9 马喜德;中国抵押支持证券定价与设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费伦苏;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恬;中国建设银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体系的研究与完善[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方兰;中国建设银行H省分行客户评估方法改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林伟宏;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完善对策探讨[D];山东大学;2007年

4 曾金贤;《案例》: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D];暨南大学;2002年

5 郭蕾;客户关系管理在建设银行的应用及存在问题[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黄瑞园;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绩效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7 战春辉;中国建设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洪亮;建设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易伟;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赖剑玉;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61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261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6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