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明斯基时刻”之考辨

发布时间:2019-08-07 20:22
【摘要】:最近这场信贷危机和经济衰退之后,"明斯基时刻"作为标语在金融媒体、时事评论和学术出版物当中广泛传播。对该术语考辨后发现,源自后人发明的"明斯基时刻"尽管具有"危机拐点"和"危机过程或阶段"这两种不同含义,但它们却均是对明斯基思想的贬低乃至歪曲。该标语将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简化以及曲解为单纯的"时刻"、"时段"、"融资分类法"或"非理性疯狂",结果是,每个时期的金融危机,无论其特征如何,都可以冠之以"明斯基时刻",而该假说所描述的动态机理却被忽视了。明斯基为我们所做出的最为重要且鼓舞人心的贡献在于"明斯基动态",即他对现代金融化经济变得如此不稳定的内生动态机制的理解,而这种洞见如今却依然游离于主流思想之外,饱受忽视甚至压制。
[Abstract]:In the wake of the recent credit crisis and recession, Minsky moment has been widely disseminated in the financial media, current affairs reviews and academic publications as slogans. After analyzing the term,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Minsky moment",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inven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has two different meanings: "crisis inflection point" and "crisis process or stage", they are all belittling or even distorting Minsky's thought. The slogan simplifies and misinterprets Minsky's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into a simple "time", "financing classification" or "irrational madness". As a result,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each period, regardless of its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alled Minsky moment, while the dynamic mechanism described by the hypothesis has been ignored. Minsky's most important and inspiring contribution to us lies in "Minsky dynamics", that is,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dynamic mechanism in which the modern financialized economy has become so unstable, an insight that is still isolated from the mainstream, neglected or even suppresse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2XNH073) 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项目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分类号】:F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太峰;;美金融危机留下哪些教训?[J];理论参考;2008年11期

2 苏春燕;;金融危机不能成为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J];经济师;2009年02期

3 许彬;周君秀;;从美国金融危机反思中国金融监管[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S1期

4 季勤;;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0年17期

5 林明凤;;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现代交际;2010年06期

6 万庄;裘安琪;郑新竹;;过度的金融创新与投机行为:金融危机的双重原因[J];网络财富;2009年11期

7 叶振环;;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杠杆作用之审视[J];南方金融;2009年06期

8 杨帆;曲文俏;;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创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袁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我国金融行业的警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年10期

10 孔庆洋;余妙志;;金融危机对大学金融教学改革的启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杰;;经济高速增长下的流动性过剩与金融危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2 孙健;高丽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对我国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管晓华;;浅谈海事机构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A];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江苏省航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田辰山;;金融危机与文化问题[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5 刘明山;;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对策[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6 隋映辉;李丽梅;;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九大机遇[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7 邵帅;;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之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8 侯铁建;朱舜;;金融危机再解读:逻辑演绎与经验归纳[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Scott Rozelle;;金融危机对中国农民工就业及收入的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吴勤学;王晓芳;;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经济学分析[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梅宁华;对资本本质的再认识[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2 记者 汪伟;金融危机中如何金融创新[N];天津日报;2008年

3 赵伟莉;不能因金融危机放弃金融创新[N];新华日报;2009年

4 杨涛;所有金融危机背后都有金融创新影子[N];经理日报;2007年

5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杨涛;所有金融危机背后都有金融创新影子[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冯李汪物流金融工作室;全球金融危机带给物流金融的启示[N];现代物流报;2008年

7 本报主笔 林纯洁;圈子要兜到什么时候[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南开大学教授 逄锦聚;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8年

9 易锋;以什么心态面对美国金融危机[N];中国财经报;2008年

10 袁元;金融危机挡不住中投金融创新的脚步[N];证券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波;金融创新环境下的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孙颖;金融危机政府救助:理论与实践[D];辽宁大学;2010年

3 杨公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及效果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建红;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汪洋;虚拟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牟晓云;金融危机对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影响及政府的对策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斌彬;信用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张晨宏;基于系统复杂性的金融危机演化分析[D];青岛大学;2012年

10 王庆皓;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理论与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华;金融危机根源的系统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俞曦;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曲斌艳;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苏建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对中国经济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0年

5 吴俊宏;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6 马玉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石文景;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D];浙江大学;2010年

8 王然;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助行为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9 须剑;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 江龙;金融危机环境下长城钢管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24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524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8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