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1:29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已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在宏观调控中,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和灵活运用一直是政府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为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财政、货币政策既要致力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两者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通过对已有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研究的文献总结,发现目前为止,国内外虽然有大量的关于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文章,但有关评价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效应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评价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效应首先要确立财政、货币政策是否协调的评价标准。所以,在确立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进行了检验,可能有一定的创新性。 全文主要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基础。从西方一些现代著名经济学家对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论说出发,主要从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别和相互关系、配合的必要性和搭配模式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应用于实践。回顾了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历程,通过选取相应的指标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这种方法增加了分析的可信度。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影响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不佳的成因,主要影响因素有:政策内部不协调;技术性因素;政策主管部门间配合不默契及缺乏政策协调配合的有关机制。 第四部分针对影响政策协调性的因素,提出了优化政策协调效果的有关建议。
【图文】:
投资、消费和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短期关系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从更加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三个变量之间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图2-1、2-2分别是投资和消费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击响应图。图中横坐标为冲击发生后的时间间隔(以月度为单位),纵坐标尺度为标准差,表示冲击的反应程度。实线代表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带来的投资、消费变化的标准差倍数,即财政货币政策变化了1个标准差,投资、消费变化了几个标准差。两侧的虚线表示冲击反应函数估计的置信区间。图2-1 消费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脉冲响应图从消费对财政政策的脉冲响应图看,财政政策在前2期内对消费的影响为正,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消费增加。但财政政策对这种刺激消费的效果是很小的,,每单位标准财政支出的变动引起的消费变化的标准差只有零点零几个标准差。在滞后2期后财政政策转为负效应,即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反而使消费减少。这可以解释为扩张性财政政策要求政府大量增加财政支出
所以小幅度的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影响不大。图2-2投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脉冲响应图从图2-2可以看出,当本期的财政支出发生一个单位的标准差冲击后(即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当期的投资变化幅度在零点几个标准差左右。投资在财政政策一个单位的正向标准差冲击的滞后一期就开始下降并转为负,财政政策的负效应显现,说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还是很明显的。例如,为扩大内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财政基本建设支出主要投向建设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起初看起来这些项目对私人投资的挤出不大,但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和对投资主体的资格放开,民间资金对大型基础设施及工业项目的渠道是基本畅通的,特别是民间资本实力经过近些年的原始积累实力大为增强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12.0;F822.0
本文编号:2590158
【图文】:
投资、消费和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短期关系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从更加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三个变量之间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图2-1、2-2分别是投资和消费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击响应图。图中横坐标为冲击发生后的时间间隔(以月度为单位),纵坐标尺度为标准差,表示冲击的反应程度。实线代表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带来的投资、消费变化的标准差倍数,即财政货币政策变化了1个标准差,投资、消费变化了几个标准差。两侧的虚线表示冲击反应函数估计的置信区间。图2-1 消费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脉冲响应图从消费对财政政策的脉冲响应图看,财政政策在前2期内对消费的影响为正,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消费增加。但财政政策对这种刺激消费的效果是很小的,,每单位标准财政支出的变动引起的消费变化的标准差只有零点零几个标准差。在滞后2期后财政政策转为负效应,即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反而使消费减少。这可以解释为扩张性财政政策要求政府大量增加财政支出
所以小幅度的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影响不大。图2-2投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脉冲响应图从图2-2可以看出,当本期的财政支出发生一个单位的标准差冲击后(即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当期的投资变化幅度在零点几个标准差左右。投资在财政政策一个单位的正向标准差冲击的滞后一期就开始下降并转为负,财政政策的负效应显现,说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还是很明显的。例如,为扩大内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财政基本建设支出主要投向建设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起初看起来这些项目对私人投资的挤出不大,但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和对投资主体的资格放开,民间资金对大型基础设施及工业项目的渠道是基本畅通的,特别是民间资本实力经过近些年的原始积累实力大为增强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12.0;F8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9年11期
2 郑益甫;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J];湖北财税;2002年10期
3 苗艳芳;;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J];消费导刊;2008年01期
4 吴中南;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绩效分析[J];改革;2003年03期
5 吴仲斌,何杰;试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江瑞平;中国实行扩大内需政策的国际经济背景与影响[J];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林跃勤;积极财政政策回顾与评价[J];中国金融;2005年01期
8 贾康;概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J];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9 兰长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理配合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2590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59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