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渠道有效性弱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6 04:42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渠道一直是中国货币政策传递的主渠道。但是,2002年之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备受质疑。从有效性来看,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微观主体依赖银行信贷融资的方式逐渐式微,从2002年到2007年,信贷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例不断下降,从而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渠道有效性受到影响。在2008年之后,金融创新的发展更进一步,影子银行业务也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直接导致2008年至2013年,信贷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下滑。自2013年至2014年,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不断加强监管,从而在去杠杆、治理金融乱象的背景下,信贷融资从2014年占比又呈现上升的趋势。但融资方式的改变依旧对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渠道有效性产生不小的影响。从重要性看,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利率、汇率管制机制,不断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通过价格机制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以及调节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为了适应市场环境,提高货币政策效率,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向也渐渐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型。而这种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无疑也会对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渠道的有效性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上述争议...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渠道有效性弱化研究


扩张货币政策CC-LM模型

折线图,社会融资,外币,中国人民银行


20续表2-12002年-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构成占比(%)年份社会融资规模本外币贷款占比委托贷款占比信托贷款占比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企业债券占比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占比201310054.7214.7120.708.7220.372.50201410062.1613.695.31-1.2324.974.46201510068.9810.330.39-9.3826.086.74201610066.7012.286.91-15.7024.129.98201710071.204.0016.293.873.196.33201810079.19-8.34-4.40-4.0515.802.309.30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整理得到从表2-1可以看出本外币贷款之和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最大,大致在70%到100%之间进行波动,说明贷款融资仍然在中国的是主要融资方式,从而说明企业进行融资方式依旧以银行贷款为主。而在银行表外业务中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与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之和明显呈现上升的趋势,但较之本外贷款仍然相差甚大。而社会直接融资中的企业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占比之和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自2012年中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发现直接融资占比上升甚至达到25%-30%左右。同时从表2-1可以看出,银行仍然是金融系统的主导地位,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该把信贷规模依旧作为宏观调控重要的指标之一。为了更加清晰的表明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趋势,做出折线图,如图2-2所示图2-22002年-2018年本外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整理得到

银行贷款,货币,供给量,增长率


21从图2-2中可以发现,本外币信贷占比从2002年到2007年是下降的,2007年到达趋势线的首个最低点为67.36%。这段信贷量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在2002年中国的投资过热,为了避免信贷扩张较快而导致较高通货膨胀以及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央行连续多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从而使得信贷占比在这段时期有所下降。从2007年到2013年,可以看出,除了2007年至2009年信贷占比小幅上升之外,整体上又呈现新一轮的下降趋势,尤其在2013年信贷占比达到54.72%的最低水平。而2007年至2009年这段时间,信贷占比上升的原因在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为了应对危机,刺激内需,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三次下调存贷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且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约束,进行信贷扩张并且加大了财政的支持力度。但在整体上银行信贷占比下降的,原因在于2007年之后,金融产品的创新、影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从2013年到2018年,可以看出信贷占比又重新呈现上升的趋势,原因在于在2013年至2014年期间,央行对金融市场加大了监管力度。从而在去杠杆、治理金融乱象的背景下,信贷规模占比上升,信贷依旧成为社会融资的主要方式。为了简单说明银行贷款对经济增长是否起到刺激作用,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渠道是否仍然有效。根据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递渠道传递特点,做货币供给量M1增长率RM1、银行贷款量增长率RLOAN、经济总量增长率RGDP的折图,为了前文保持一致,时间段选择从2002年1月份至2018年9月份。图2-3货币供给量M1与银行贷款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自行计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企业影子银行化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J]. 毛泽盛,周舒舒.  财经问题研究. 2019(01)
[2]金融市场化进程是否改变了中国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的相对效应?[J]. 战明华,李欢.  金融研究. 2018(05)
[3]互联网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传导[J]. 战明华,张成瑞,沈娟.  经济研究. 2018(04)
[4]货币供应量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基于1995—2013年的宏观数据[J]. 杜丽群,黎文忠.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6(06)
[5]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 王振,曾辉.  国际金融研究. 2014(12)
[6]中国经济增长困局下货币政策工具的匹配[J]. 潜力,胡援成.  统计与决策. 2014(08)
[7]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分析[J]. 贾俊超,程晓曦.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8]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J]. 徐亚平,张伟宁.  商业研究. 2013(08)
[9]货币政策两种传导渠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J]. 刘骁毅.  统计与决策. 2013(10)
[10]基于CC-LM模型的信贷渠道的实证分析[J]. 朱正,解宇,曹亚丽.  经济问题. 2011(07)



本文编号:3120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120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b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