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制造业金融化、政府补贴与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21-10-17 05:36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但却并未摆脱低端制造业密集,高端创新型制造业短缺的发展状况,此外,劳动力、产能等优势的弱化进一步减小了制造业的获利空间。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制造业企业纷纷参与金融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制造业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其金融化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创新资金的投入。此外,制造业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行为不仅受到市场力量的作用,还会受到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政府补贴会改变企业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最终影响企业创新。因此,探究制造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政府补贴在调节二者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构建稳健有序的金融体系,明确政府补贴的方式和程度,培育企业创新发展新动能具有积极影响。针对我国制造业企业金融化进程加快以及创新能力整体偏弱的现状,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总结的基础之上,结合现状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最终对国家、政府和企业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选取2012-2018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静态面板模型,从整体上探究制造业金融化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另外,采用对比分析法,将企业...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制造业金融化、政府补贴与技术创新


图2-1资本循环过程示意图??生息资本是能带来利息的资本,是脱离产业资本循环并独立运转的一种资本??

金融化,制造业,政府补贴,新作


成公司短期内盈利增长,而扼杀了企业的创新基因。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H1:制造业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表现为“套利”动机,制造业金融化会抑??制技术创新。??4咨左偏粑?^?Ml入金寒纖._??—?一產二实腿资親TH?抑??套?i告????1?制??T;J??>?^?——?蒙趟束????>?2??动?金?碰术创新投tM?木??机?融???1?创??/I?殷■翻錢佳t?新??mmm?———??|忽涵錄???????-■??图2-2制造业金融化抑制技术创新作用机理??2_2.2制造业金融化、政府补贴与技术创新??企业资产配置的隐形作用力是市场机制,但仍需要遵循政府“看的见的手”??的宏观调配。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实体经济对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不断加强??我国创新基因的培育,力图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表明我??国对制造业健康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强烈决心。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其可以通过多种激励方式对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政府补??贴、专项贷款等,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政府补贴。??由于不同企业的行业属性以及外部竞争环境不同导致了我国不同企业的政??府补贴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可能会直接作用于企业金融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上。本文认为政府补贴的多少会影响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动机,进而??调节制造业金融化与技术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即随着政府补贴的变化,企业对??16??

金融业,年鉴,比重,数据来源


第3章制造业金融化、政府补贴与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3.1金融化的现状??宏观层面的经济金融化提高了金融机构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微观层面的金融投资行为的转变。非金融企业持有的总??资产中金融资产的比重攀升,金融收益成为企业维持正常运转的关键,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成为经济运行的普遍现象。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具体数据梳理我国宏观??与微观角度的金融化现状。??3.1.1宏观层面金融化现状??一国经济金融化的程度可以用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图3-1??表明,1999年至2018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从1999年的将近5%增加至2016年的将近8.5%,2016年以来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稳定在7.5%以上的水平。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数据相比,我国的??这一数据在2007年反超日本并在2013年反超美国,随后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较为完备,具有良好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而??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缺乏健康有序的金融管理体系,我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的不断攀升甚至超过美日等发达国家表明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金融??化的现象。??10.00%?-??????你濟抑麵働吻雜^卿物辦__??6.00%?-?一?????—吻―麟—《?一一?一辦??4.00%?-??2.00%??0.00%?{?{?t?!?I?)?i?t?k?I?I?i?t?f?i?t?i?i?i?i??VDOOOOOOOOOOh-lhJh-?h-lh-iMh-?l-1l-J??VOOI—?N


本文编号:3441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441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3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