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信用总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它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颁布于1993年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有“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尝试性地把货币供应量纳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体系。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正式纳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体系,并于1998年取消了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数量限额控制的规定,在风险管理与资产负债比率管理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和推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十六字方针。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供应量代替指令性贷款计划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也由以信贷规模控制为主的直接调控转变为以货币总量管理为主的间接调控。至此,我国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体系已初步形成。 在上述背景下,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因而,借鉴西方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重点结合近年来中国的现实情况,通过对大量现实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得出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基本判断之后,再根据货币政策传导的一般运行机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为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提供政策建议,,就成为了本研究的必然主题。这对于发挥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重要作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无论是M1还是M2,都与GDP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因为我们选择的是扣除价格因素的真实变量,这说明从长期意义上看,超出经济增长需要的货币转化为价格上涨,长期看货币是中性的。 2、由因果关系检验可知,货币供给lnm1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双向因果关系”,这说明我国M1与宏观经济关系更为密切。这是因为,狭义货币M1是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之和,广义货币M2是指狭义货币M1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单位其他存款,M1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相比于M2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其变化反映出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强弱,从而与宏观经济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也是各国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对象。 3、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来看,货币供给lnm1对自身和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在短期内有所波动,但在长期是趋于平稳的。经济增长对自身以及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冲击都是正向的。从方差分解来看,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能力逐渐增强,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lnm1和lnm2的解释能力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上是趋于上升的。这说明经济增长显著地影响着货币供给的增长。同时,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对自身的贡献度在长期内都是有所下降的。
【关键词】:货币供给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22.2;F12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3
- 一、 研究背景10-11
- 二、 研究意义11-13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13-15
- 一、 研究目标13
- 二、 技术路线13-15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15-17
- 一、 研究内容15-16
- 二、 研究方法16-17
-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不足17-18
- 一、 研究创新17
- 二、 本文不足17-18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18-29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18-20
- 一、 货币供给的内涵界定18-19
- 二、 经济增长的内涵界定19-20
- 第二节 理论综述20-29
- 一、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21-24
- 二、 货币供给的中性与非中性理论24-29
- 第三章 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29-36
- 第一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29-34
- 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29-33
- 二、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33-34
- 第二节 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34-36
- 第四章 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36-51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36-39
- 一、 货币供给量36-37
- 二、 经济增长37-39
- 第二节 实证研究过程39-51
- 一、 序列平稳性检验——ADF 检验39-41
- 二、 协整检验41-44
- 三、 误差修正模型44-45
- 四、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45-46
- 五、 脉冲响应函数46-48
- 六、 方差分解48-51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展望51-56
- 第一节 研究结论51
- 第二节 政策建议51-56
- 一、 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为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制度上的保障51-52
- 二、 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52-53
- 三、 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金融市场,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畅通53
- 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53-54
- 五、 把握好货币政策的时滞54
- 六、 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54-56
- 参考文献56-61
- 致谢61-62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目录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波,贾秀玲;我国货币供给中存在的障碍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S1期
2 李峰;我国央行控制货币供给能力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05期
3 聂巧平;王海花;;我国货币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5期
4 高海虹;;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发展历程及完善思路[J];南方金融;2006年11期
5 张秀华;;从货币供给角度看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年12期
6 田登月;;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从基础货币角度分析内生性[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年SA期
7 杜鹏;;中国货币供给与价格变动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11年04期
8 向泽恩;;货币供给与财富再分配效应[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5期
9 程卫;;基于货币供给视角下的物价水平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1年07期
10 刘磊;沈亮;;我国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相关性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建中;;货币供给外生抑或内生——基于生态系统的分析视角[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2 洪用斌;;试论元代货币供给政策[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明;全球经济继续保持增势[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王智;客观看待货币供给[N];经济日报;2004年
3 记者 牛娟娟;货币供给增速或将出现低位企稳走势[N];金融时报;2012年
4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 张涛;环境变了,逻辑也需要调整[N];上海证券报;2012年
5 杨英杰;对我国近期物价走势的判断[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6 蔡臻欣;特里谢:不应忽视货币供给预警信号[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魏域涛;货币供给中性偏松年内调整可能性不大[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8 中信建投证券 胡艳妮;明年通胀威胁仍不可轻视[N];证券时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 肖可;通胀问题无须杞人忧天 货币供给推动经济加速[N];民营经济报;2007年
10 王蔚祺;韩国央行加息至6年高点[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正;中国超额货币供给研究(1979-2009):理论与实证[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卢紫s
本文编号:360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60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