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号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低估动机下股票回购行为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信号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低估动机下股票回购行为的实证研究
【摘要】:股票回购在西方资本市场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股利分配政策和资本运作方式,并且已经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然而,我国股票回购虽然自第一次股票回购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真正意义的企业自发股票行为实际是随着2008年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而开始的,目前仍处于初级和完善的阶段。因此,如何认识2008年后新阶段下的股票回购行为的动机、作用以及相关问题对于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是在对我国股票回购行为的历史阶段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划分后,针对最近的新阶段,即2008年《关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颁布后的股票回购事件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相对价值法和事件研究法分别对回购动机和回购效应进行研究,探究新阶段下回购动机的真实性以及回购预案在资本市场产生的市场反应。随后按照信号传递假说,本文梳理了股票回购行为的内在逻辑,并提出了信号强度的概念,并对回购动机、信号强度和回购效应三者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对我国股票回购动因的研究,本文验证了2008年后以股价低估为回购动机的A股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着明显的股票低估现象,从而验证了股票信号传递假说的动因部分。第二,本文按照信号传递假说的逻辑,提出了三种衡量信号强度的变量(回购期限、回购溢价比例和股票回购比例),并与样本公司的低估程度相联系,验证了实施股票回购的公司的低估程度越大,传递的信号强度也就越大,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三,本文对回购预案公告所引发的资本市场的反应程度进行了研究,通过事件研究法,验证了股票回购预案可以引起明显的资本市场的正向反应,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回购行为仍然存在着信息提前释放效应,但是释放程度不大,与之前的有关研究对比有着明显的降低,说明2008年之后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有所提高,内幕消息的存在已经受到了较大范围的限制。同时本文也进一步研究了信号强度与市场反应程度的关系,三组信号强度变量中除回购比例外都发现了回购信号强度与市场反应程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回购比例未能证实的原因推测为公司回购资金来源的限制,但基本可以得出回购公司释放的信号强度越大,回购引起的正向市场反应程度越大的结论。
【关键词】:股票回购 回购动因 市场反应 信号强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10-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3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3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13-14
- 1.4 可能的创新14-15
- 2 文献综述15-22
- 2.1 股票回购的动机研究15-17
- 2.2 股票回购的信号效应研究17-20
- 2.3 文献述评20-22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22-32
- 3.1 股票回购的信息传递理论22-23
- 3.2 样本选取及研究假设的提出23-32
- 3.2.1 我国股票回购的阶段划分23-24
- 3.2.2 研究样本的选取24-25
- 3.2.3 股票回购动机的研究假设25-27
- 3.2.4 股票回购信号效应的研究假设27-28
- 3.2.5 股票回购信号强度的研究假设28-32
- 4 研究设计32-41
- 4.1 股票回购动机的研究设计32-37
- 4.1.1 估值方法的简介32-33
- 4.1.2 股价低估程度估算33-37
- 4.1.3 股票低估程度检验37
- 4.2 股票回购短期信号效应的研究设计:事件研究法37-39
- 4.3 回购信号强度的研究设计39-41
- 4.3.1 低估程度与信号强度相关性的研究设计39-40
- 4.3.2 信号强度与回购市场反应的研究设计40-41
- 5 实证结果及分析41-52
- 5.1 股票回购动机实证结果及分析41-42
- 5.2 股票回购短期信号效应研究结果及分析42-45
- 5.3 回购信号强度的研究结果及分析45-52
- 5.3.1 低估程度与信号强度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及分析45-49
- 5.3.2 信号强度与回购市场反应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及分析49-52
- 6 结论52-54
- 6.1 研究结论52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个人简历58
- 发表的学术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爱君;股票回购浅析[J];北方经贸;2000年03期
2 冯树恩,夏善民;股票回购与操作[J];科技与管理;2000年02期
3 史先诚;上市公司应不应该进行股票回购[J];政策与管理;2000年06期
4 巴雅尔图;股票回购问题探讨[J];北方经济;2001年12期
5 章之旺;关于股票回购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03期
6 罗宏;股票回购在我国的实践[J];现代企业;2001年02期
7 萧枭;浅谈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相关问题的会计处理[J];上海会计;2002年06期
8 何进日 ,江伟 ,刘云;股票回购理论及其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J];时代财会;2002年09期
9 王小哈;股票回购:中国与国际的对比[J];决策借鉴;2002年03期
10 邹树平;中美股票回购的比较与启示[J];辽宁财税;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虹;;美国股票回购对我国投资者的启示[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马连福;高楠;赵梦琳;;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于股票回购效应的影响研究——来自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公开市场股票回购的证据[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纪;美国公司流行股票回购[N];金融时报;2004年
2 刘丽杰 李鸣秋;公司法修订激活股票回购[N];证券时报;2005年
3 证券时报记者 杨磊;完善股票回购制度[N];证券时报;2012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股票回购发力 美股V型反弹再创新高[N];证券时报;2014年
5 王峰娟;股票回购法规须完善[N];中国财经报;2003年
6 好 友;慎待股票回购[N];中国企业报;2005年
7 作者:佳斯丁·佩帝(思腾思特公司合伙人) 编译:龙淼 田莉;股票回购如何影响企业价值[N];中国经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李豫川;美公司回购股票升温[N];中国证券报;2006年
9 ;美国大企业股票回购资金创新高[N];经济参考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朱周良;遭遇增长瓶颈 美企再掀股票回购潮[N];上海证券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卿;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秦剑;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市场效应及其绩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邓文龙;通货膨胀、债务融资与股票回报[D];暨南大学;2015年
4 宋凯;基于信号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低估动机下股票回购行为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孙伟;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动机及效应的实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6 李婧;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毅;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于蕾;基于财务角度的股票回购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彭娟娟;股票回购信息理论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田杰妲;中美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3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68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