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业吸收能力、整合能力、网络关系与创新绩效
发布时间:2021-11-28 15:03
在当下这个知识信息和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对于自身持续创新发展十分重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历史拐点,更多贴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形式多样、结构新颖的中小型企业涌现,吸纳了数量巨大的知识和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大限度地集合了我国创新能力最多的人才,而知识吸收能力以及整合能力,是知识密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始终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随着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夯实,有效利用外部溢出的知识逐渐成为了成长中的企业实现自身创新的关键。为了深入研究企业的知识吸收和整合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本文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提出了三个主要假设。本文以创新绩效为出发点,将创新绩效分为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结合前人的实践研究,将外部知识吸收能力分为员工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将内部知识整合能力划分为社会化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创造性地用网络连接度和网络中心度衡量了网络关系。本文以“吸收能力——创新绩效”、“整合能力——创新绩效”为主要路径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以超过十个行业的347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实践为调研对...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样本地区分布
?27?5?30?32?5??图5-1样本行业分布??WL.?mmi??wts?■??1?!';????"::?7-??t?1?g??*;每?K??r?纛??ls|?M??T0^?'??海南??图5-2样本地区分布??31??
图54初始结构方程模型??5.4.2模型初步拟合与评价??本文用AMOS22.0对初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评价,来感知模型的拟合度,并且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设。拟合结果如表5-4所示。从表5-4的数据可以判断出,本文的概念??模型与调研的数据是适配的。????表5-4本文研宄的概念模型拟合结果?????CM1N/DF?GFI?RMSEA?TLI??研宄的概念模型?K985?^957?0033?0.969??适配标准?〇2)?>09?<0.05?>0.9??模型适配判断?|?适配?|?适配?|?适配?|?适配??5.4.3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是指在事先还不清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完全依据现有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因子的过程。而验证性因子分析则充分??利用了先验信息,在己知因子的情况下检验相关数据是否按照事先预定的结构方式产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网络环境下组织知识整合机理研究[J]. 刘岩芳,徐建中. 情报科学. 2017(08)
[2]网络关系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创新模式的双重中介模型[J]. 吴晓云,王建平.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07)
[3]网络一致性、组织沟通与知识交换整合能力[J]. 吕鸿江,许烁,吴亮,周应堂. 中国科技论坛. 2017(07)
[4]企业网络关系嵌入、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 陈如芳,徐卫星. 特区经济. 2016(10)
[5]创新联盟互动机制、知识整合能力与创新绩效[J]. 李艳飞. 科学管理研究. 2016(03)
[6]企业吸收能力、隐性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对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考察[J]. 李星,贾晓霞. 经营与管理. 2016(03)
[7]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 刘学元,丁雯婧,赵先德. 南开管理评论. 2016(01)
[8]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张振刚,陈志明,李云健. 科研管理. 2015(03)
[9]企业广度与深度吸收能力的形成机理与效用——基于264家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 邹波,郭峰,熊新,张晓飞. 科学学研究. 2015(03)
[10]跨国技术联盟知识整合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J]. 卢艳秋,郭美轩,周莹莹. 社会科学战线. 2014(05)
博士论文
[1]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D]. 朱秀梅.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高技术企业知识整合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杨云涵.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不同创新模式下知识整合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刘小梅.北方工业大学 2015
[3]外部网络关系、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D]. 张春野.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中国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研究[D]. 费佳婕.浙江大学 2014
[5]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和模式研究[D]. 杜静.浙江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24641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样本地区分布
?27?5?30?32?5??图5-1样本行业分布??WL.?mmi??wts?■??1?!';????"::?7-??t?1?g??*;每?K??r?纛??ls|?M??T0^?'??海南??图5-2样本地区分布??31??
图54初始结构方程模型??5.4.2模型初步拟合与评价??本文用AMOS22.0对初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评价,来感知模型的拟合度,并且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设。拟合结果如表5-4所示。从表5-4的数据可以判断出,本文的概念??模型与调研的数据是适配的。????表5-4本文研宄的概念模型拟合结果?????CM1N/DF?GFI?RMSEA?TLI??研宄的概念模型?K985?^957?0033?0.969??适配标准?〇2)?>09?<0.05?>0.9??模型适配判断?|?适配?|?适配?|?适配?|?适配??5.4.3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是指在事先还不清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完全依据现有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因子的过程。而验证性因子分析则充分??利用了先验信息,在己知因子的情况下检验相关数据是否按照事先预定的结构方式产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网络环境下组织知识整合机理研究[J]. 刘岩芳,徐建中. 情报科学. 2017(08)
[2]网络关系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创新模式的双重中介模型[J]. 吴晓云,王建平.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07)
[3]网络一致性、组织沟通与知识交换整合能力[J]. 吕鸿江,许烁,吴亮,周应堂. 中国科技论坛. 2017(07)
[4]企业网络关系嵌入、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 陈如芳,徐卫星. 特区经济. 2016(10)
[5]创新联盟互动机制、知识整合能力与创新绩效[J]. 李艳飞. 科学管理研究. 2016(03)
[6]企业吸收能力、隐性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对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考察[J]. 李星,贾晓霞. 经营与管理. 2016(03)
[7]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 刘学元,丁雯婧,赵先德. 南开管理评论. 2016(01)
[8]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张振刚,陈志明,李云健. 科研管理. 2015(03)
[9]企业广度与深度吸收能力的形成机理与效用——基于264家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 邹波,郭峰,熊新,张晓飞. 科学学研究. 2015(03)
[10]跨国技术联盟知识整合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J]. 卢艳秋,郭美轩,周莹莹. 社会科学战线. 2014(05)
博士论文
[1]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D]. 朱秀梅.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高技术企业知识整合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杨云涵.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不同创新模式下知识整合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刘小梅.北方工业大学 2015
[3]外部网络关系、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D]. 张春野.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中国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研究[D]. 费佳婕.浙江大学 2014
[5]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和模式研究[D]. 杜静.浙江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24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xiaoguanli/352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