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专利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校专利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各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这种白热化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谋求国家和地区自身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高校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组成部分,拥有大批量的高科技项目;同时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育基地,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双重重要责任。高校的专利发展情况是我国专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专利政策的引导之下,我国高校专利近年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在迅速发展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问题,各高校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而,通过对高校专利质量进行评价研究,了解各高校专利发展的真实现状,探寻高校专利质量存在的差异,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专利质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清晰的指出了由专利质量问题的提出,专利质量指标的探讨,专利指标体系,再到专利综合评价研究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本文专利质量是包含专利经济、技术、法律和管理多层面的综合体现。并遵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将涉及到的影响专利质量的指标分为专利质量类、技术类、价值类和管理四大类,从而构建了包括四个二级指标,二十二个三级指标的我国高校专利质量指标体系。经过关键指标筛选,并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合理的赋权,并选取了某一地区的六所同一层次类型不同的高校作为样本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六所高校专利质量总体情况较好,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在不同的指标角度也有着各自的优劣;于此同时,也可看出高校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各高校应当在充分了解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之上,从多个方面做出调整,以提高自身在专利方面的竞争力。针对评价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提升高校专利质量的初步的对策建议,即强化专利保护意识;完善高校专利管理机制;调整激励政策;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等。从而在提高高校专利质量水平的同时,促进国家专利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逐步迈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努力。
【关键词】:高校 专利质量 评价指标 模糊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0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3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2-14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0
- 1.2.1 国内外专利质量相关基础理论研究15-17
- 1.2.2 专利质量评价实证研究现状17-19
- 1.2.3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研究现状分析19-20
- 1.3 本文结构及思路20-23
- 1.3.1 本文的内容安排及结构20-21
- 1.3.2 本文的创新点21-23
- 第2章 专利质量评价的基础理论23-33
- 2.1 专利质量的界定23-24
- 2.2 专利质量的相关指标24-29
- 2.2.1 专利数量类指标25-26
- 2.2.2 专利技术类指标26-28
- 2.2.3 专利价值类指标28-29
- 2.2.4 专利管理类指标29
- 2.3 专利质量评价体系29-33
- 2.3.1 国外专利质量评价体系29-30
- 2.3.2 国内专利质量评价体系30-33
- 第3章 高校专利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33-47
- 3.1 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的目的33
- 3.2 高校专利质量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33-35
- 3.2.1 科学性原则33-34
- 3.2.2 全面性原则34
- 3.2.3 客观性原则34
- 3.2.4 量与性相结合原则34
- 3.2.5 可得性原则34-35
- 3.3 高校专利质量评价体系设定35-40
- 3.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35-36
- 3.3.2 关键指标识别36-40
- 3.4 高校专利质量评价体系赋权40-44
- 3.4.1 赋权方法的选择40
- 3.4.2 二三级指标赋权40-44
- 3.4.3 组合权重的计算44
- 3.5 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结果设定44-47
- 3.5.1 结果设定的基本思想44-45
- 3.5.2 结果设定的数学模型45
- 3.5.3 结果设定的计算步骤45-47
- 第4章 国内高校专利质量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47-57
- 4.1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47-48
- 4.1.1 指标体系47-48
- 4.1.2 数据来源48
- 4.2 高校专利质量综合评价48-53
- 4.2.1 确定模糊评价三因素49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49-51
- 4.2.3 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51-53
- 4.2.4 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计算53
- 4.3 评价结果53-57
- 4.3.1 形成该结果的影响因素探析54-55
- 4.3.2 针对分析结果所引起的思考55-57
- 第5章 结语57-60
- 5.1 本文小结57-58
- 5.2 不足之处58
- 5.3 展望58-60
- 参考文献60-6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雪忠;万小丽;;竞争力视角下的专利质量界定[J];知识产权;2009年04期
2 马天旗;刘欢;;利用专利引证信息评价专利质量的改进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年01期
3 程良友;汤珊芬;;我国专利质量现状、成因及对策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6年06期
4 万小丽;朱雪忠;;国际视野下专利质量指标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情报杂志;2009年07期
5 刘驰;靖继鹏;于洁;;知识产权中的专利质量界定及组成要素分析[J];情报科学;2009年11期
6 刘洋;郭剑;;我国专利质量状况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知识产权;2012年09期
7 张晓京;于渤;;中国专利质量研究:开放经济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01期
8 张广安;;基于文献计量的专利质量研究评述[J];生产力研究;2013年03期
9 牛俊萍;;我国专利质量状况及其影响要素探析[J];价值工程;2013年29期
10 曾彩霞;尤建新;;企业专利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丁磊;袁红梅;孙维傲;;专利质量评价指标研究进展[A];2013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药安全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3年
2 刘晓玉;;全球专利质量危机以及一些提高专利质量的举措[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郭风顺;;提高检索能力保障专利质量——从中外同族申请的不同审查结果看检索[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二部分)[C];2014年
4 张占江;张建升;刘化然;闫蕾;杨柯;;提升检索能力,促进专利质量提升[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二部分)[C];2014年
5 钱立亚;辛文;江亚平;;中国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A];专利法研究(2012)[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徐小军;浙江上半年提升专利质量显成效[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操秀英;“世界第一”仅是开始 创新能力得看专利质量[N];科技日报;2012年
3 通讯员 张东营;昆山 “四举措”提升专利质量[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4 赛迪智库工业科技与知识产权研究所 副所长 张义忠;提升我国企业专利质量迫在眉睫[N];中国电子报;2013年
5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 郑红蕾;专利数量、专利质量与创新驱动发展的辨证思考[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年
6 晏燕;未雨绸缪: 应高度关注专利质量[N];科技日报;2004年
7 记者 蒋建科;中国进入信息通信技术创新三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本报特派记者 王康;提高申请门槛 保障专利质量[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年
9 记者 蒋建科;我国进入信息通信技术创新三强[N];人民日报;2011年
10 张雅欣 本报记者 彭溢;抓准产业脉搏 专利质量攀升[N];黑龙江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璐;基于利益驱动视角的专利质量控制政策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万小丽;专利质量指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金志;创新型省份建设背景下江苏省专利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盛晨;专利质量对其可产业化影响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3 詹卓;我国高校专利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唐卫国;中国专利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赵晋;关于中国专利质量的法律思考[D];吉林财经大学;2014年
6 陶华;课题制下专利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4年
7 徐敏;基于证券化的专利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任畅翔;我国985高校产学研专利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何甜田;我国专利质量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王磊;面向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的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25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02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