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与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2017-10-15 15:23

  本文关键词: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与战略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 创新型城市 评价 成熟度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法


【摘要】:本文综合运用系统论、区域创新理论、灰色关联分析法、加权平均法等理论与方法,对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评价与战略选择展开了系统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理论部分为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及建设标志;实证部分为武汉与我国典型创新型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比较以及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包括如下六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分析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当前国内外关于创新型城市及其综合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为创新型城市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归纳总结了国外典型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以硅谷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以伦敦为代表的混合型发展模式。分析得出了典型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成路径:立足原始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创新集群,打造创新基地;政府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环境。探索性的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标志。 第三章为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实基础。重点从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政策保障、产业支撑和科教基础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认为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具备难得的政策机遇、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突出的科教实力,但需要充分整合资源存量、优化创新环境,将现有的创新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 第四章为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国内比较。构建了全面、合理和科学的创新型城市综合竞争能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国内典型城市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为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探索性的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成熟度发展模型和五阶段法,确立了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统领下,提出了武汉下一阶段的战略重点。 第六章为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评价 成熟度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法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22.7;F29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5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8-13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3-15
  • 第2章 创新型城市的相关理论15-21
  • 2.1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特征15-16
  • 2.2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16-19
  • 2.3 创新型城市的形成路径19-20
  • 2.4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标志20-21
  • 第3章 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现实基础21-43
  • 3.1 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政策保障21-23
  • 3.2 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产业支撑23-36
  • 3.3 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科教基础36-43
  • 第4章 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国内比较43-55
  • 4.1 构建创新型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43-45
  • 4.2 我国典型创新型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评价45-54
  • 4.3 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评价结果54-55
  • 第5章 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55-64
  • 5.1 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阶段55-58
  • 5.2 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58
  • 5.3 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重点58-64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64-66
  • 6.1 全文总结64-65
  • 6.2 全文创新点65
  • 6.3 研究展望65-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利忠,刘思峰;灰色聚类分析法评价城市创新能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仁祥;邓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3 叶帆;;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4 胡树华;牟仁艳;;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发展战略[J];经济纵横;2006年08期

5 邹德慈;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05年10期

6 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8期

7 邹祖烨;;知识竞争力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11期

8 张治河;丁华;孙丽杰;周国华;;创新型城市与产业创新系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12期

9 代明;张晓鹏;;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企业发展潜因素路径影响分析——基于结构模型路径图法的深圳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1期

10 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婵;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和经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37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037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9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