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论“跨学科”的谱系

发布时间:2017-10-21 07:49

  本文关键词:论“跨学科”的谱系


  更多相关文章: 跨学科 跨学科问题研究 谱系 整合 学科间性 世界观


【摘要】:文献综述是规范的学术研究的起点。然而,跨学科研究领域尽管近年来著述不断,却没有一篇规范的文献综述,“跨学科”一词的基本含义至今没有达成共识。由于“跨学科”一词的含义多样性和词语使用的混乱性,跨学科相关的研究中确定关键词、查阅文献和梳理脉络都很困难。“什么是跨学科”由此成为跨学科理论研究和跨学科实践操作都不可回避且亟需回答的一个问题。跨学科现象的普遍性吸引了众多学术领域的目光,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对“跨学科”做出了各种各样甚至相互矛盾的解读。针对论文数量不断增加,词语含义却长期含糊的现状,本文把“跨学科”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把“跨学科”看作“跨”和“学科”的组合,也不是先入为主地将其归属到某个学科领域,进而考察它在学术文献中的演变历程,用谱系学的方法考察“跨学科”一词的含义。 文章以跨学科领域的主要获奖成果和题目中包含“跨学科”一词的国内外文献为基础构建“跨学科”的学术谱系。根据跨学科文献的分布特征和“跨学科”一词的使用状况,以作者为中心梳理跨学科文献,找出发表跨学科文献较多且被引用次数较多的作者。按照某位作者发表的全部跨学科文献的总被引次数排序把跨学科文献进行归类,由此发现跨学科研究的出现在文献引用关系上具有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科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和情境学习的发展等学术背景;跨学科研究的核心是整合。以作者为中心的文献梳理也发现“跨学科”一词的用法尽管混杂多样,但是仍然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研究工具的跨学科,表示一项具体的知识生产活动,多见于自然科学领域;另一类是把跨学科作为研究对象,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即跨学科问题研究,也是考察“跨学科”的基本含义和进行跨学科元研究需要重点参照的内容。 跨学科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揭示出诸多关于“跨学科”的重要事实,即跨学科活动的出现源于学科之间的隔阂,这种隔阂表现在语言差异、知识差异和学科差异等多个方面;跨学科概念的出现受到经典力学世界观向量子力学世界观的转变以及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变等因素的影响;跨学科之所以可能在于学科之间的多样性联系,即学科间性,学科间性和跨学科互为基因型和基因表现型;跨学科的一般性特征是工具借用,跨学科的表现形式按照所涉及学科之间的关系分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超学科等;跨学科理论的构建来自二战后教育和科研领域跨学科实践的推动;跨学科问题研究是一个建构中的新兴学术领域,在命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学科。 理解跨学科的关键是理解学科间性,然而学科分类的非标准化和学科的动态性使得学科间性不易明确阐述,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由于学科世界观的差异对学科间性的理解千差万别,因而对跨学科的表述各执一词、模棱两可,跨学科的含义长期以来含糊不清。科学知识的迅速分化使得身在某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并不可能对该领域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大量出现的“跨学科”不是指跨出学科的边界,而是指跳出自己的己知领域。 由于长期受到学科分类基础上的学科世界观的影响,作为对学科间性世界观的回应和理论思考,应建立一种在本体论上重视学科间性知识,在认识论上以现实问题解决为主,在方法论上注重知识整合过程的跨学科哲学。跨学科哲学的构建在内容上引入了学科间性,澄清了“跨学科”一词的含义长期模糊的原因;在方法上,应该借鉴多种哲学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不仅要延续和深化科学哲学的思维方式,还要注重中国哲学的理论价值。科学哲学和中国哲学在跨学科问题的解释和回应上各有所长,应当注重两种哲学的对话。特别是应该重新认识中国文化,重视中国哲学的学术和思想价值,发挥其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跨学科 跨学科问题研究 谱系 整合 学科间性 世界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30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34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1-17
  • 1.2 文献综述17-31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7-26
  • 1.2.2 国内文献综述26-31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1-32
  • 1.3.1 论文研究内容31-32
  • 1.3.2 论文研究方法32
  •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32-34
  • 第2章 还原论与谱系学34-49
  • 2.1 观点的冲突34-36
  • 2.2 逻辑起点之争36-43
  • 2.3 超越还原论43-49
  • 第3章 跨学科谱系的构建49-82
  • 3.1 基于获奖成果的谱系50-62
  • 3.1.1 1990年博尔丁奖得主51-57
  • 3.1.2 1993年博尔丁奖得主57-60
  • 3.1.3 2003年博尔丁奖得主60-61
  • 3.1.4 2008年博尔丁奖得主61
  • 3.1.5 2012年博尔丁奖得主61-62
  • 3.2 基于学术文献的谱系62-71
  • 3.2.1 基于国外文献的谱系63-69
  • 3.2.2 基于国内文献的谱系69-71
  • 3.3 基于主要学者的谱系71-82
  • 第4章 跨学科的演化82-136
  • 4.1 跨学科产生的根源82-87
  • 4.2 跨学科的基本内涵87-100
  • 4.3 学科间性的形成背景100-104
  • 4.4 学科间性的演化过程104-123
  • 4.4.1 学科间性的实践演化104-119
  • 4.4.2 学科间性的理论演化119-123
  • 4.5 跨学科的表现形式123-136
  • 4.5.1 工具借用123-127
  • 4.5.2 多学科127-129
  • 4.5.3 交叉学科129-130
  • 4.5.4 超学科130-136
  • 第5章 跨学科的余韵136-144
  • 5.1 科学哲学对学科间性的回应136-140
  • 5.2 中国哲学对学科间性的阐释140-142
  • 5.3 对学科间性讨论的余味悠长142-144
  • 参考文献144-165
  • 附录1 跨学科大事记165-171
  • 附录2 跨学科专业术语171-174
  •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74-175
  • 致谢1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邹晓东;现代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新型模式研究——名古屋大学的流动型教育和研究系统(编译)[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2 张炜;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3 孟建伟;关于科学哲学的性质和定位问题——兼论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顾裕岳 ,姜平;领导科学逻辑起点初探——兼与目前几种流行的逻辑起点论商榷[J];长白学刊;1992年01期

5 雷德森;试论交叉学科教育与人才的培养[J];中国人才;1994年12期

6 解恩泽;论交叉科学的形成[J];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02期

7 尚志英;;西方知识考古福柯与《词与物》[J];读书;1988年12期

8 黄卡玛,,刘永清,唐敬贤,徐兰;微波化学──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J];电子科技导报;1994年01期

9 韦钰;生物电子学——充满活力的前沿交叉学科[J];电子科技导报;1998年11期

10 赵经;论巨型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072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072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1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