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发布时间:2017-11-07 00:25
本文关键词:论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摘要】:通过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重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更需通过科普来增强本国科技实力和提升民众科技素养。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的科普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科学性偏离和人文性缺失的问题。本论文以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向度特性为研究对象,主体内容包括五部分: 首先,界定了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科普科学性是指在遵循科学的特征、表达科学特性基础上,创造性地把职业科学的真理性、客观性以适应大众接受能力的通俗性、易理解性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为大众所掌握。科普人文性是指为了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增进人类的福祉,关注以人为科普活动的主体,通过易于公众理解和互动的形式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其次,梳理了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历史演进。其历史演进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科普的起源阶段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双向度天然统一的特性:第二阶段,19世纪世纪伴随近代科学的职业化,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显现出分离、偏离、错误、颠倒等复杂的关系;第三阶段,20世纪上半叶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呈现统一的复归趋势。 第三,对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表征方式、相互关系加以理论阐释。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关系体现为:在目的与手段统一维度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维度上的辩证统一关系。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系在科普系统中的互动性影响体现为冲突与协同两种方式。 第四,从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双向度特性维度对我国科普实践进行现实考量,我国科普实践成就与问题并存。我国科普成就体现在三方面:科普科学性不断增强、科普人文性不断深化、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同生共荣。我国科普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科学性背离、人文性缺失、科学性与人文性双重错位。 第五,基于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双向度特性追问我国科普实践问题根源并探寻对策。对我国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问题之根源的挖掘从两方面展开:科普系统内部原因和科普系统环境条件原因。解决我国科普科学性与人文性问题之对策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调动多元科普主体积极性;强化科普与科技的融合;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资源;开展以受众为核心的科普。 本研究对于丰富科普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科普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1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芳;史玉民;;当代中国科普观的历史演进[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2 李治飞;董朝菊;张放;鲁玉洋;吴涛;陈云;;论科技期刊的易读性及其构建[J];编辑学报;2008年02期
3 李法宝;;论医学科普文本的易读性[J];编辑学报;2009年03期
4 刘保全;;科技新闻应注重科学性——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J];今传媒;2005年12期
5 翟杰全,杨志坚;对“科学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翟杰全,杨志坚;加速科技传播职业化进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楼旭东;荣元;;论动漫对科普传播效果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8年03期
8 张艳艳;商业运作——Discovery频道实施科技传播的成功之道[J];电视研究;2003年09期
9 张小李;;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虚实相生”关系[J];中国博物馆;2008年03期
10 黄牡丽;论网络社会科普方式的转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50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15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