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计划”中协同单位的合作网络结构分析——基于SNA视角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2011计划”中协同单位的合作网络结构分析——基于SNA视角的研究
【摘要】:"2011计划"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协同单位的深度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以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收集了106个协同单位的合作关系数据,并以协同创新成果作为网络关系的权值,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从网络粘性等4个维度对合作网络结构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协同单位的合作网络密度较小、凝聚力较低;节点属性影响其在网络中的行为;而节点能力决定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在合作网络中形成了3种子群模式,综合创新能力强的单位之间更易形成集群。基于以上发现,笔者从"协同单位应挖掘潜在的合作领域"等4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绩效管理研究”(编号:71433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结构;生成机制及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编号:71373107)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政策的价值损失测度及其治理研究”(编号:15LZUJBWYJ031)
【分类号】:G353.1;G322
【正文快照】: Liu Yanhai(School of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0引言2011年4月,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讲话时指出,“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1]2012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2011计划”,目的是通过各单位间的协同,提升人才、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伟;;基于SNA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关键节点识别——以“7·23动车事故”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03期
2 孙笑明;崔文田;崔芳;董劲威;;当前合作网络结构对关键研发者创造力的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3 范惠明;邹晓东;吴伟;;美国的协同创新中心发展模式探析——I/UCRC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4 王嵩;王刊良;田军;;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结构性要素——一个社会网络分析案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12期
5 张伟;张庆普;单伟;;整体网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能力测量研究——以某高校系统工程科研团队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10期
6 危怀安;聂卓;疏腊林;;协同创新中心合作伙伴选择机理研究——基于2012年度“2011计划”名单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09期
7 郑世珠;;面向区域创新发展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22期
8 马艳艳;刘凤朝;孙玉涛;;大学—企业合作网络结构及对企业创新产出效应[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年06期
9 庄新田;黄玮强;姚爽;;我国投资银行股票承销合作网络结构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9年12期
10 苏陈朋;韩传峰;;非常规突发事件跨组织合作网络结构演化机理研究——以2008年桂林冰雪灾害为例[J];软科学;2014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德娟;;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人际公民行为的影响——基于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实证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万怀宇;林友芳;黄厚宽;;社会网络中的链接稳定性预测问题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3 魏顺平;;2010年度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研究进展调查与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林荣恒;章晖;邹华;;面向SNS用户访问行为的Web缓存预测替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钱振华;;国内科技哲学领域合著者派系分析与可视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宗刚;孙玮;;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农转非中的实证研究——以朝阳区南磨房乡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王发明;刘传庚;;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风险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11期
8 窦影;;关系网络与农村借贷——以黑龙江省Q村的实证调查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党亚茹;;基于SSCI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合著分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李勇;张科;周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论坛舆论管理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赵耀;沈洪洲;宗乾进;袁勤俭;;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信息传播研究——以周久耕“天价烟”事件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国霞;鲁亿方;徐银梅;;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视角看实验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江倩苗;赵燕平;;基于电子邮件分析的企业员工网络监测模型[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郑俊;王少平;曹俊;;卡伦堡工业共生网络结构特征的演化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6 钟钢;曹俊;曹丽君;王少平;;产业共生网络结构的量化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7 施杨;李南;;知识主体中心性对团队知识扩散影响及其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东泉;魏登宇;卢金河;;社会网络分析在规划管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以常州市规划局新北分局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洋涛;李川;许超;雷晓;徐洪宇;唐常杰;杨宁;;空间评分:基于PageRank的信息网络可视化中节点重要性度量[A];第29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B辑)(NDBC2012)[C];2012年
10 廉同辉;;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以安徽孙村服装产业集群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4 徐健;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渠道行为与契约型农产品交易关系稳定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鹏耀;网络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葛笑春;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协同网络及其竞争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魏巍;“跨学科研究”评价方法与资助对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张s,
本文编号:1164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16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