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论现代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根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6-12-27 15:31

  本文关键词:论现代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根源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大学》 2004年

论现代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根源及对策

梁臣  

【摘要】:“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既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又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现代技术具有巨大的正面作用,体现在自然、社会、人本等层面上,比如现代技术推动着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促进社会的变革。与此相伴,现代技术负效应也日渐凸显。现代技术负效应表现形式繁多:比如,从产生原因上看,有自发性和人为性技术负效应;从技术效果看,有近期负效应和远期负效应、直接负效应和衍生负效应、显性负效应和隐性负效应等。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技术在自然、社会、人本等层面的负效应。而与其相应,现代技术负效应的根源亦复杂多样,作者主要从现代技术负效应的客体性原因、主体性根源和社会制度根源、文化根源等来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消除现代技术负效应的探讨,作者提出了减少现代技术负效应的对策:文化观念的转变;反思技术,合理应用和发展技术;完善社会建制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301
【目录】:

  • 导论6-10
  • 一、 问题的提出6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意义6-8
  • (一) 国外研究状况6-7
  • (二) 国内研究状况7-8
  • 三、 本论文探讨的价值8-9
  • 四、 本论文的结构思路9-10
  • 第一章 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0-19
  • 一、 现代技术的基本概念10-12
  • (一) 关于技术的定义10-11
  • (二) 技术的要素和结构11-12
  • 二、 现代技术的作用12-19
  • (一) 现代技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作用12-14
  • (二) 现代技术对社会的促进作用14-17
  • (三) 现代技术对人的促进作用17-19
  • 第二章 现代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19-29
  • 一、 技术负效应及其历史凸现历程19-22
  • (一) 技术负效应的涵义19
  • (二) 技术负效应的历史凸现历程19-22
  • 二、 现代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22-29
  • (一) 技术负效应的多种表现形式22-24
  • (二) 自然层面的技术负效应24-26
  • (三) 社会层面的技术负效应26-27
  • (四) 人本层面的技术负效应27-29
  • 第三章 现代技术负效应的根源29-43
  • 一、 现代技术负效应的客体性根源29-32
  • 二、 现代技术负效应的主体性根源32-35
  • (一) 技术主体的失当价值观33-35
  • (二) 技术主体的失当行为35
  • 三、 现代技术负效应的社会制度根源35-38
  • 四、 现代技术负效应的文化根源38-43
  • (一) 工具理性主义39
  • (二) 机械自然观39-40
  • (三) 技术乐观主义思潮40-41
  • (四) 近代征服自然的进步观41-43
  • 第四章 减少现代技术负效应的对策43-51
  • 一、 关于消除现代技术负效应的探讨43-46
  • (一) 现代技术负效应能否消除43-44
  • (二) 关于消除现代技术负效应的探讨44-46
  • 二、 减少现代技术负效应的对策46-51
  • (一) 文化观念的转变46-48
  • (二) 反思现代技术,合理应用和发展技术48-49
  • (三) 完善社会建制49-51
  • 结束语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欣;杨舰;;如何解决技术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以手机技术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年01期

    2 滕婧;;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4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峰;评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科学技术功能的剖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光,陈湘君;“解放想象力”:创造《聊斋》的“美学向度”[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2 吴亚平;;论自然的属性及环境法的理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王志红,黄志斌;全球化境遇中的社会“和文化”走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王志红;;走向共识:东西方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诉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张成岗;;理解“技术实践”——基于科学、技术的划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任暟;;差异与互补: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8 谭贤楚;刘伦文;龙永红;周书刚;;互动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9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梁丽;;广告的暴力及其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思林;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邹吉君,曲卫君;现代化的内涵及人的现代化[J];东岳论丛;2000年01期

    4 俞宪忠;人的现代化与教育创新[J];东岳论丛;2000年03期

    5 石大建,陈小玉;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6 古标仁,邹海霞;论经济中的人文精神及其重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吴家骥,李曼琳;关于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差距问题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05期

    8 邬晓燕,赵建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最终指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罗丽艳;绿色市场发育现状及其快速发展[J];环境保护;1999年03期

    10 刘黎明,侯保顺;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德峥;;绿色精细化工关键技术与可持续发展[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沈绿野;万真;;专利权的经济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23期

    3 刘年;;绿色精细化工的关键技术发展研究[J];化工管理;2013年20期

    4 余正萍;;浅谈绿色精细化工关键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5期

    5 秦璐;王勇;;人的现代化视阈下网络的二元作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刘志涛;;信息社会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反思[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12期

    7 赵云雨;蔡芳;;绿色精细化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贵友;关于“工具理性”问题的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J.哈伯马斯;赵鑫珊;;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J];哲学译丛;197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雪梅,秦明;对技术异化批判的反思[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李洁;;技术的环境资源负效应——表现与根源分析[J];特区经济;2008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黛斯;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责任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2 王璟;论技术负效应的主体根源及其对策[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战礼;环境技术评价的理论及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彭娟娟;因特网的负面效应及其消解对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现代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根源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8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28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e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