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寿科学活动与科学精神探究
本文关键词:周昌寿科学活动与科学精神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华大学》 2014年
周昌寿科学活动与科学精神探究
王笑梅
【摘要】: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中国的爱国学者和有识之士便走上探究西方科学文明根源脉络并用以更新和传承中国文明的道路。作为民国初期的物理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周昌寿翻译的物理学、宇宙学等西方科学经典著作,对我国科学发展和科学思想体系的构建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周昌寿在日本求学期间参与创办了丙辰学社(后更名为“中华学艺社”),创刊发行传播西方最新科学思想的科学文化刊物——《学艺》杂志。在担任《学艺》编辑的20年间,周昌寿在普及科学知识、介绍西方最新科技学说、科学方法等方面均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回国之后,他在商务印书馆任职,期间翻译了大量科学经典著作,是向国人介绍量子力学及相对论等最新科学知识的先驱。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周昌寿参与了多项科学活动,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我国近代科学教育家,周昌寿将他经由多年科学活动而形成的独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凝结成文字,向教师传授科学教育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身体力行“科教兴国”的理想。 民国时期有一批为中华复兴而不断探索的科学家,周昌寿是其中优秀的一员,他的努力不应被忽视。但是由于生活时代变迁,他的科学活动被掩埋在历史的泥土中,他的科学思想也往往不易为公众所了解,以致关于其科学活动和科学思想的研究几乎付之阙如。本文通过详细介绍周昌寿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周昌寿参与的科学活动,周昌寿向国内翻译引进爱因斯坦著名理论——《相对论》的始末,周昌寿在从事科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观和科学史观,以及周昌寿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起到的贡献和他在近代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地位这五个方面,力图对周昌寿的科学活动、科学精神形成较为深刻完整的发掘和勾勒。本文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可以补充和提炼在以往科技史方面没有涉及到的周昌寿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对于周昌寿在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从而在科技史观方面重新审视和定位历史人物,做出更为客观、更为全面、更为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挖掘资料和文献,展现周昌寿作为一名翻译家、物理学家、教育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22.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剑;民国科学社团发展研究——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2 秦国攀;;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及其抗战前的主要活动[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郭太风;抗战后王云五与张元济往来函电述评[J];档案与史学;2003年02期
4 王延锋;我国早期大学对物理教材的编译概况[J];大学物理;2003年10期
5 赵峥;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诞生与发展[J];大学物理;2005年07期
6 邹振环;西书中译史的名著时代在上海形成的原因及其文化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7 李华兴;容闳: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咏梅;;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李双璧;从“格致”到“科学”:中国近代科技观的演变轨迹[J];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05期
10 况再举;人才辈出的黔东南[J];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显元;;关于“追光悖论”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徐敏;略论加强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3 王建;;高等教育工具化现象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沈静;;论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爱因斯坦的科学伦理学思想述评[J];安徽工学院学报;1981年00期
5 胡卓然;试述孙中山“权能分治”学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钱雯;;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的创新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何智玲;;抗战后王云五与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博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罗晓春;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J];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和;对称原则:现代物理学研究的美学方法[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近代建筑术语统一与建筑学科的形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方毅;;牛顿的哲学推理规则之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燕京晶;刘仲林;;驯服“莽兽”:“两种文化”的融合对科技发展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赵福垚;李颖;;牛顿第一定律表述形式浅析[A];中外力学思维纵横——第四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史晓雷;;大鹏何以冲九天——1905年物理奇迹年探源[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剑;黄婷;;朱家骅的科学观念与国民政府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7 于萍;;浅议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邹佩丛;;机器和人才是孙中山振兴中国经济的主体依靠力量[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黄列;;孙中山统一中国的思想内涵与当今台湾问题的历史反思[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康立群;;孙中山权力制约思想初探[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馥源;政府间关系与城市治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应方淦;基于生活世界视角的成人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薛原;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龚少情;独一执政党发展的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房正;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社团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邹志勇;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姜纪垒;民生为本与价值自觉[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杨瑛;郑太朴科学活动及其科学思想探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殷元霞;《正谊杂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倩;系统视域下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整体性[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周利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的借鉴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胡小玲;健康即美——《第一周年》中的多恩美学观[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亢小玉;姚远;;《学艺》和《科学》扶持华罗庚典型个案研究[J];编辑学报;2009年06期
2 江晓原;;几种商务版科学史经典的回忆[J];编辑学刊;2008年01期
3 钟学敏;段治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群体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汪雪瑛;中国物理学会六十年[J];大学物理;1992年09期
5 彭桓武;;量子力学80寿诞[J];大学物理;2006年08期
6 潘家德;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7 邹振环;接受环境对翻译原本选择的影响——林译哈葛德小说的一个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8 石鸥;;开现代教科书之先河的《最新教科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9 付邦红;;中国早期的名词翻译与科学传播——以折射名词的翻译与演变为个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余骥;自然科学发展对哲学发展的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吴小鸥;[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冯天瑜;[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聂馥玲;晚清科学译著《重学》的翻译与传播[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礼刚;《格物入门》和《格物测算》的物理学内容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德诚;;贵在“求真求实”,贵在“刚正刚直”[J];未来与发展;2001年01期
2 院合宽;;论科学精神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J];理论导刊;2006年11期
3 罗布英;;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下)——《科学素养初探》摘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年24期
4 徐宗良;;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再认识[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5年11期
5 刘应君;;法律控制乏力:科学越轨行为的一种解释框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6 滕瀚;孙超;;科学活动中意象思维方式的结构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年07期
7 夏从亚;略论约定的原则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年01期
8 杨爱华;科学的伦理道德[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9 魏屹东;;科学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控制[J];中国软科学;2006年01期
10 胡顺芬;邹剑波;;库恩的动态科学发展观[J];文教资料;2007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武青艳;;影响我国科学精神培养的思想文化因素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王兆德;;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的一点思考[A];发展篇——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十辑[C];2004年
4 张曾祥;;用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关照社会和谐[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丹;方敏;;深化改革 提升学术交流质量[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单波;;自然科学活动中幼儿情绪态度初探[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7 黄剑萍;;幼儿园科技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涵;;用科学精神统率儿童戏剧工作——宋庆龄和儿童戏剧[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9 滕瀚;孙超;;科学活动中意象的美感承载状态对问题创造性解决的作用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黄荣莉;;解读图书馆精神[A];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六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泽照;[N];大众科技报;2006年
2 康平;[N];学习时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王握文;[N];解放军报;2006年
4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王兵;[N];科技日报;2001年
5 陈爱华;[N];光明日报;2004年
6 郝立新 张伟;[N];北京日报;2003年
7 樊洪业;[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李忱;[N];人民日报;2006年
9 本报评论员;[N];中国电力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孙德宏;[N];工人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元海;论科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6年
2 陈然;试论钱伟长的科学精神及其影响[D];上海大学;2012年
3 刘云艳;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韩丽峰;科学活动中若干失误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乔延鹏;自由、理性与创新[D];吉林大学;2005年
6 申咏秋;《黄帝内经》医学人文精神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吕佩爱;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9 侯新杰;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文元桥;协同地球科学计算环境的协同与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笑梅;周昌寿科学活动与科学精神探究[D];东华大学;2014年
2 宋晓燕;《科学》课程的科学活动专题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伟力;从“李约瑟难题”谈科学精神[D];西北大学;2005年
4 刘汉辉;论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良江;科教影视的创作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冯光辉;让实验导引理论[D];山西大学;2004年
7 陈捷;科学精神与五四文学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8 邰哈斯其木格;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刘艳;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彭清波;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周昌寿科学活动与科学精神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9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39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