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基于索罗模型的浙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08 13:23

  本文关键词:基于索罗模型的浙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海洋学院》 2013年

基于索罗模型的浙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何宽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密集创新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浙江省是海洋大省,科技兴海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全局。因此,深入研究海洋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海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作出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科技进步贡献率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现状,阐明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其次,文章谈了索罗模型产生的理论基础及渊源,详细地阐述了模型推导过程,明确了模型参数和指标变量的内涵、确定、调整与使用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收集测算浙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索罗余值法测算了浙江省“十五”、“十一五”期间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和部分主要海洋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表明,当前的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距《浙江省科技兴海规划》中规定的到2015年浙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最后,在对测算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海洋规划、海洋科技体制机制、海洋科技教育、海洋科技政策和海洋科技要素投入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浙江省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322.7;P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凤伶;孙国兴;李瑾;刘会想;;“十一五”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2 童星;;对Solow-Swan增长理论解释的修正——兼考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商业研究;2006年08期

3 谭黎阳;论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J];产业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4 邓国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误区与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1年02期

5 魏和清;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资本投入度量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04年08期

6 李秋斌;;30年来福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石素英,张维祥;科技进步贡献率数学模型前提假定与误差分析[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8 刘澄;美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J];发展;2002年04期

9 叶向东;;科技资源配置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4期

10 刘大海;李朗;刘洋;刘其舒;;我国“十五”期间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卫梦星;中国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valuation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in Huang-Huai Plain,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8期

2 周德海;;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周德海;;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看剥削概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廖楚晖;政府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法——兼论两种基本分析模型的局限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钟书,翁里;论城市拆迁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博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李震;;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性根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作仿;六安农业科技进步特征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6期

8 梁俊芬;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9 张格杰;陈红;;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10 杜毅翔;姚佐文;;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王炳才;;增长、创新、知识与服务[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沈悦;张学峰;;欠发达地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研究——以陕西利用股票市场为例[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4 钟卫国;;促进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分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谭龙;刘云;樊威;;改进的二次加权法在科技实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春燕;刘军;;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动态研究——基于价值分析法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8 朱军;;国家繁荣的标志:多元化下的价值统一——转型时期政府塑造社会认同感的职能研究[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崔龙;;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视角——兼论“中国之谜”[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武建龙;企业综合优势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付虎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与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秦晓宇;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斌;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凌敏;浙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洪春;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玲玲;罗燕婷;;技术进步对安徽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安徽科技;2006年01期

2 王元地,潘雄峰,刘凤朝;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预测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05期

3 王桂荣,王慧军,陶佩君;河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结果与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4 谭黎阳;论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J];产业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5 马志荣;张莉;;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J];当代经济;2007年01期

6 陈泽军;广西全社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改革与战略;2004年09期

7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8 张龙生,费乙;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层次分析法测算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7年04期

9 孟波;李定猛;张贵平;;贵州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10 崔锐捷;于渤;;高等教育对国防工业发展的贡献率测度模型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建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2 訾艳霞;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团钦;湖北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5年19期

2 郑杰;丰明;;科技进步对丹东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刘敏;尚新玲;;基于索洛余值法的西安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J];科技广场;2008年09期

4 韩静舒;;安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测算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03期

5 王生荣;张营周;;甘肃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量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2期

6 李琲;张立中;;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量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董文生;彭博;;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定量指标体系研究——以三门峡市为例[J];河南科技;2008年02期

8 刘铁伟;王树进;;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年02期

9 姚凤桐;刘淑芬;;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的展望[J];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01期

10 包国宪,王蕾;西北农业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分析及调整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春燕;刘军;;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动态研究——基于价值分析法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桂荣;刘猛;王慧军;蒲娜娜;李敏;;科技进步对河北省玉米生产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A];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冯义;许坚;赵昌虎;;对“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我们怎么办”——青海省统计有奖征文优秀论文集[C];2000年

4 余典范;;上海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5 王瑞娟;刘春芝;;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SWTO分析及战略组合选择[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韩立民;罗青霞;;海域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初探[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粤科宣;[N];广东科技报;2011年

2 齐智杰 薛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3 记者 杨正林;[N];西藏日报(汉);2011年

4 记者 贺斌;[N];中国财经报;2011年

5 齐智杰 记者 薛婧;[N];黑龙江日报;2009年

6 记者 徐建民;[N];证券日报;2011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郑晓波;[N];证券时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孙郁瑶;[N];中国工业报;2011年

9 新华社记者 聂宁帆 李冯;[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卢松 王观甲;[N];连云港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薛春志;日本技术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忠福;俄罗斯科技体制转型与科技创新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3 雷玲;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李新旺;中小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山西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测量适用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卫梦星;中国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何宽;基于索罗模型的浙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年

4 闫文涛;合肥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赵瑶;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实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兰兰;中国及其31个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7 翁聪;制造业创新机理及其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陈丽英;陕西省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同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陈靖;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吕肖君;高校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索罗模型的浙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1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41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4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