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研合著中署名顺序与作者贡献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7 17:09

  本文关键词:科研合著中署名顺序与作者贡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与方式越来越多,空间距离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弱化,彼此间的合作更加便捷频繁,科研活动中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频次越来越多。研究领域呈现课题化、项目化,学术研究呈现团体化和机构化等特征。团体内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团体之间、甚至团体之间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术科研活动中,合著发文为这种联系的表现之一。相较于独著而言,这种合作有助于多领域和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利于缩短科研产出的周期,但同时又使得科研成果的计量变得复杂。在科研合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就需要对合著者的科研合作进行评价。评价又总是与量化形影不离,量化就涉及到具体的标准和权重。有合作就有分工,对于合作发文的分工,在没有明确注明分工的前提下,更多的时候体现在署名顺序上。 科研活动中无论是忽视合著者间的贡献差异,还是直接忽略非第一作者贡献的评价方法都无法准确描述合著者之间的贡献分配问题,不利于合著作者贡献的量化,同时也会打击科研合著的积极性。通过文献调研和简单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作者的署名顺序与合著作者的贡献存在一定的关系,表现为除通讯作者外,排名较靠前的作者贡献更大。再通过对国内图书、情报和文献学领域的部分核心期刊的编辑部工作人员进行电话采访,发现各个期刊对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署名位置的要求有差异。调查发现:作者的署名位置与贡献大小相关;对于通讯作者的规范不同刊物有差异,除特别说明外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为同一人。 基于署名顺序与作者贡献相关且呈线性相关的研究假设,并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为同一人时视通讯作者贡献和第一作者贡献相同,考虑通讯作者位置和合著强度、合著效果、合著次数构建出区分不同署名位置作者贡献的加权科研合著模型。选取国内前期调研中对署名顺序和作者贡献关系认可程度较高的图书、情报和文献学领域进行模型的验证和分析。发现考虑署名顺序差异的模型能更精确的区分出合著作者间的贡献,尤其是首位作者和末位作者间的贡献差异。而且,区分合著作者的贡献差异后更能展示出单个作者的合著影响,两名作者彼此间的合著影响也能够被很好的区分。此外,由该模型计算出的作者贡献排名,较好的区分出了合著作者间的贡献差异,更有利于挖掘科研活动中合著作者现实身份和关系。 图16,表9,参考文献63
【关键词】:科研合著 署名顺序 作者贡献 加权合著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11
【目录】:
  • 图目录5
  • 表目录5-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选题缘由11-12
  • 1.2 相关概念12-15
  • 1.2.1 科研合著与科研合作网12-13
  • 1.2.2 署名与署名顺序13
  • 1.2.3 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13-14
  • 1.2.4 作者贡献与合著贡献14
  • 1.2.5 合著强度14-15
  • 1.2.6 合著效果15
  • 1.3 研究意义15
  • 1.4 研究内容15-16
  • 1.5 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研究现状17-25
  • 2.1 科研合作与科研合作网的研究17-19
  • 2.1.1 科研合作现象与团体研究17
  • 2.1.2 科研合作网络特征研究17-19
  • 2.2 合著作者贡献分配方面的研究19-22
  • 2.2.1 划一计数法21
  • 2.2.2 正规计数法21
  • 2.2.3 调节计数法21-22
  • 2.2.4 小结22
  • 2.3 研究现状小结22-25
  • 第3章 作者署名顺序与作者贡献关系调研25-29
  • 3.1 调研方式、对象与时间25
  • 3.2 调研结果25-28
  • 3.2.1 问卷调研结果25-27
  • 3.2.2 电话访谈结果27-28
  • 3.3 小结28-29
  • 第4章 作者贡献计量模型的构建29-35
  • 4.1 基于署名顺序的合作贡献模型结构29-30
  • 4.2 单次合著中作者贡献分配30-33
  • 4.2.1 合作强度分配30-32
  • 4.2.2 合著效果计量32-33
  • 4.3 多次合著贡献计量33-34
  • 4.3.1 合著关系构建33-34
  • 4.3.2 作者科研贡献值34
  • 4.4 本章小结34-35
  • 第5章 模型实现35-41
  • 5.1 确定样本范围35-36
  • 5.2 获取数据基本情况36-38
  • 5.3 数据处理38-40
  • 5.3.1 数据预处理阶段38-39
  • 5.3.2 数据计算与运行阶段39-40
  • 5.4 本章小结40-41
  • 第6章 研究结果41-51
  • 6.1 单次合著贡献关系差异分析41-44
  • 6.1.1 作者均分文献贡献,所有合著作者之间贡献无差别41-42
  • 6.1.2 考虑署名顺序不考虑通讯作者,合著作者贡献随排名靠后递减.42
  • 6.1.3 考虑署名顺序和通讯作者后,作者间差异明显42-44
  • 6.2 合著贡献关系分析44-46
  • 6.2.1 作者间关系矢量化45
  • 6.2.2 作者贡献值更分散,合著者差异区分度明显45-46
  • 6.2.3 署名靠前的作者和特殊作者更容易被区分46
  • 6.3 作者合著贡献排名46-47
  • 6.4 作者合作网络47-51
  • 6.4.1 合著团体的形成与团体所在机构在该领域的人才培养规模和延续性相关49-50
  • 6.4.2 较大规模的合著团队一般具有某种独特的优势资源50
  • 6.4.3 人才流动有利于形成更大规模的合著网络50
  • 6.4.4 区分合著作者贡献差异有利于挖掘合著者的现实角色50-51
  • 第7章 结论51-54
  • 7.1 研究新意51
  • 7.2 研究不足51-52
  • 7.3 研究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调查问卷57-59
  • 致谢59-61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珍,董渝华,蔡有志,丁涛;北京体育大学科研定量化考核及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张峻;;关于共同第一作者与作者贡献的署名问题[J];编辑学报;2010年05期

3 丁楠;潘有能;;h指数和g指数评价实证研究——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8年02期

4 张明;;不同名次合作者(单位)对总体贡献率的研究[J];福州总医院学报;1999年02期

5 Wolfgang Gl nzel;刘俊婉;金碧辉;;也谈h指数的机会和局限性[J];科学观察;2006年01期

6 王凭慧;科学研究项目评估方法综述[J];科研管理;1999年03期

7 吴雷;孙莹莹;;基于h指数和g指数的高等学校学术表现评价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17期

8 余丰民;汤建民;;情报学领域较大规模合著网络的可视化识别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08期

9 廖仁平;模糊著者排序法[J];情报杂志;1995年03期

10 樊玉敬;合著论文作者的名誉分配[J];情报杂志;1997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科研合著中署名顺序与作者贡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53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5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