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08:03
本文关键词: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表现为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直接取决于该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与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相关,而公众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取决于科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广义而言,科学传播是指科学知识在社会公众中的交流与共享。从狭义上讲,科学传播等同于我们一般而言的科学普及,即由科学知识产生的主体——科学共同体、科学传播的专职人员利用各种手段(比如大众媒体)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过程。根据参与的主体和受众不同,科学传播又可分为科学共同体的专业交流、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三种形态。国内学者对科学传播演变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以来的时段,而且重点在于阐述科学传播模式的演变上。本文试图理顺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传播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各个阶段在传播主体、方式、理念上发生的变化,并利用科学社会学的知识梳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本文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正文的第一章,主要界定了科学传播的概念并解释了科学传播演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包括正文的第二、三、四章,划分了科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内部交流”、“科学普及”和“公众理解科学”并分析了其演变动因和各自的典型特征。第三部分为正文的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自“西学东渐”以来我国科学传播的演变历程以及当前我国科学传播面临的几个问题,比如有关“科学主义”的争论、反对伪科学等。
【关键词】:科学传播 演变研究 内部交流 科学普及 公众理解科学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301
【目录】:
- 1 前言11-16
- 1.1 什么是科学传播11-12
- 1.2 科学传播包括哪些内容12-13
- 1.3 科学传播演变研究的可行性及意义13-15
- 1.3.1 科学传播演变研究的可行性13-14
- 1.3.2 科学传播演变研究的意义14-15
- 注释15-16
- 2 内部交流阶段(文艺复兴—19世纪上半叶)16-24
- 2.1 时代背景16-17
- 2.2 内部交流出现的条件17-19
- 2.2.1 科学家角色的出现17-18
- 2.2.2 科学学院(会)的创立18-19
- 2.3 内部交流活动19-21
- 2.3.1 科学社团内部交流19-20
- 2.3.2 科学教育20
- 2.3.3 文献传播20-21
- 2.4 内部交流的动因和特征21-22
- 注释22-24
- 3 科学普及时代(19世纪上半叶—20世纪70年代末)24-31
- 3.1 从内部交流走向科学普及24-25
- 3.2 科学普及的新特征25-28
- 3.2.1 专业学会蓬勃而起25
- 3.2.2 科学期刊大量涌现25-26
- 3.2.3 科学走向大众26-28
- 3.3 科普理论的初步形成28-29
- 注释29-31
- 4 公众理解科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31-44
- 4.1 公众理解科学兴起的背景31-33
- 4.1.1 哲学背景31-32
- 4.1.2 社会背景32-33
- 4.2 “公众理解科学”理论33-36
- 4.2.1 理论提出33-34
- 4.2.2 科学面临的“信任危机”34-36
- 4.3 公众理解科学的崭新特征36-40
- 4.3.1 传播方式的变革36
- 4.3.2 传播内容的变革36-37
- 4.3.3 科学共同体与大众媒体的合作37
- 4.3.4 政府的积极参与37-40
- 4.4 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活动40-42
- 4.4.1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兴起40-41
- 4.4.2 美国的“2061计划”41-42
- 注释42-44
- 5 我国科学传播的演变及几个问题44-59
- 5.1 我国科学传播的演变44-49
- 5.1.1 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44-45
- 5.1.2 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45-46
- 5.1.3 从新文化运动到科学建制化46-47
- 5.1.4 新中国的科学普及47-48
- 5.1.5 引入“公众理解科学”概念48-49
- 5.2 当前我国科学传播的特征49
- 5.3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困境49-50
- 5.4 当前我国科学传播面临的几个问题50-57
- 5.4.1 如何看待有关“科学主义”的争论50-52
- 5.4.2 反对伪科学52-56
- 5.4.3 西方科普市场运作化对我国的启示56-57
- 注释57-59
- 6 结束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64
- 致谢6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翘楚;科学传播理论视野下的科学博客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2 赵庆秋;我国当今电视新闻中的社会科学传播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张泽琪;科学传播中的媒介社会责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谢祥;乡镇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因素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5 陈哲;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规律性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赵延平;科普挂图的科学传播和视觉文化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7 朱慧;上海市农村科学传播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李建成;开放科学运动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文华;科学家套娃的科学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马昕茹;科技传播对科技决策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55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