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蒸汽机知识传入中国的早期文献考察

发布时间:2020-12-16 14:40
  蒸汽机诞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是西方近代工业发展的产物。蒸汽机带动了整个世界的产业革命。19世纪30年代,蒸汽船开始在中国领海出现。与蒸汽机技术传播相伴随的是蒸汽机知识的文献传播。在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蒸汽机的专著《汽机发轫》(1871年初版)之前,中国国内已有数种较详细介绍蒸汽机技术的文献(包括近代早期中文报刊和著作)。这些早期文献对于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蒸汽机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对于徐寿等人在缺乏系统技术专著指导的情况下,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目前,科技史界对蒸汽机知识在中国传播的早期文献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近代早期的蒸汽机文献,梳理出蒸汽机知识早期传入中国的发展脉络,并分析这些早期文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本文首先概述了西方蒸汽机知识传入中国的背景,然后对查到的六种早期蒸汽机文献(《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演炮图说辑要》之《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镜镜詅痴》之《火轮船图说》、《海国图志》之《火轮舟车图说》、《遐迩贯珍》之《火轮机制述略》和《博物新编》之《热论》)进行考察,利用了近年出版的报刊影印本,并引证了一些近年来的研究成...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蒸汽机知识传入中国的早期文献考察


南怀仁蒸汽动力模型车的复原推测(张柏春绘)

蒸汽机


图 4.1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甲午五月号蒸汽机图此文,可以划分几个层次:1、“今在西方各国……可赞美妙了蒸汽机的神奇用途。2、“至其感动之理……就是此理也。”见的热胀冷缩现象来大致说明蒸汽机的工作原理。3、“读可在筒内上下。”该段结合绘图,分述蒸汽机主要部件及其作……周围轮机无不转动也。”该段阐述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以两段,以见原文对蒸汽机结构及原理的阐述。段.根据图文中对蒸汽机结构的说明,并结合同时期西方蒸图文中所对应的各个部件的专业术语。装满水的“甲号大铁号是用于加热的火炉。由锅炉产生的蒸汽通过丙号筒到达丁指的是进汽管道,丁号筒指的是汽缸。汽缸上下都是密封的到壬号大盘冷却后变成水,那幺癸号小筒指的便是凝气管道冷凝器。通过丙号管道的蒸汽在子处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方管道到达丁筒上部,另一方向的蒸汽通过庚号管道到达丁号

火轮,西洋


图 4.2 《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的火轮车图“而筒之内有壬字铜轮,形似洋钱。边绕棉纱小带,涂抹膏脂,使滑而且密,似救火水车抽水之筒。此轮中安卯字一柱,柱之上安一横梁,如人之肩头,肩上安午字铁线,悬垂下穿未孔,左右两活眼挂辰巳两手,下钩曲轴。横梁安在筒肩癸字两小柱。其气管自箕字入于方车,结于寅字分子丑上下二道。寅字纳圆锥一个,上下开二隙,形如两弓相背,作开合机关。圆锥之面安未字长方曲柄,向下以受午字铁线。若气入于寅未字,长方拨柄向下垂之,则气不能入子丑。而未向下略斜,如入地平下四十五度,则气由箕入圆锥下隙过丑而入于申,而壬与卯中柱及辰巳两手及午字铁线俱被激上,上至极而未被戌掣而长方柄微斜向上,如指平地上四十五度,则气由箕入圆锥上隙过子而入于酉。而壬与卯辰巳午俱被激下,下至极,未被亥掣下,而长方柄依旧微斜向下,则气复由箕过丑而入于申,如是一上一下,频频抽动而辰巳两手下钩曲柄,若欲使进前用力推进,则辰巳两手纺轴而大轮轰轰旋转前行。若欲使之退,则用力推退,则辰巳两手纺轴而大轮旋转后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述评[J]. 张明国.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2]丁拱辰及其《演礮图说辑要》[J]. 郭金彬.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3(03)
[3]郑复光:清代首撰光学专著的实验物理学家[J]. 汪昭义.  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3)
[4]十七世纪南怀仁在中国所做蒸汽动力试验之探讨[J]. 张柏春.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5(04)
[5]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J]. 王扬宗.  中国科技史料. 1995(02)
[6]道光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绅士阶层与西学传播[J]. 胡配军.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5(01)
[7]晚清科学译著杂考[J]. 王扬宗.  中国科技史料. 1994(04)
[8]中国第一艘蒸汽船[J]. 宋子良.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2(01)
[9]清末益智书会统一科技术语工作述评[J]. 王扬宗.  中国科技史料. 1991(02)
[10]合信及其编译的《博物新编》[J]. 邹振环.  上海科技翻译. 1989(01)



本文编号:2920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920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3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