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客观性的消解探讨
发布时间:2020-12-25 07:21
二十世纪之前,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在人们的视野中首先具有客观的属性。客观性被认为是科学的重要品质,但是,随着二十世纪现代科学的深入而迅速的发展,及其科学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对科学具有客观性之看法产生了怀疑,以致积极去消解科学的客观性。为此,在第一和第二部分,文章主要阐述了传统意义上科学客观性的内涵、哲学基础及其受到消解的动因,第三到第五部分,文章研究了历史主义学派、后现代思潮以及SSK从社会学角度对科学客观性的消解路径,在第六、七两部分,文章重点探讨了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以及如何理解客观性内涵。 文章在结论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对科学知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说明不能仅用一种说明模式,而应是多种说明模式的有机统一,比如在逻辑——理性论模式和社会学模式结合下的干预理论就是对科学客观性的较为合理的理解,认为科学并不具有其“本来面目”意义上的客观性,其客观性是一种干预作用下而凸现出来的客观性,并且干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社会因素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1 传统科学观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1.1 科学客观性的内涵
1.2 对科学客观属性的不同表述
1.3 科学客观性的哲学基础
1.3.1 孔德的实证主义
1.3.2 逻辑实证主义
1.4 形成科学客观性的社会根源
2 科学客观性的危机及其原因
2.1 客观性面临的多方面的危机
2.2 科学的双刃性使人们产生怀疑
2.3 科学理论的不断更替使人们产生怀疑
3 历史主义对科学客观性的消解
3.1 对科学划界标准的抹杀
3.2 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
4 后现代思潮对科学客观性的消解
4.1 对划界标准的语言学消解
4.2 对科学客观性依据的置疑和解构
5 SSK对科学客观性的消解
5.1 SSK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
5.2 SSK的宏观研究纲领
5.2.1 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
5.2.2 爱丁堡学派的“利益模式”
5.3 SSK的微观研究
5.3.1 争论研究
5.3.2 实验室研究
5.3.3 科学家的文本话语研究
6 客观性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探讨
6.1 传统科学观对科学含义的理解
6.2 历史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对科学含义的重构
6.3 SSK视野中的科学内涵
7 对客观性内涵的递进式理解
7.1 “自在之物”意义上的客观性
7.2 “主体间性”意义上的客观性
7.2.1 对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梳理
7.2.2 主体间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7.3 “干预”作用下的客观性
8 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言、实在与科学知识的社会性——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哲学旨趣[J]. 袁海军.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2]论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主义的消解[J]. 李侠,邢润川.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3]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J]. 王金柱.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2(S1)
[4]走向社会建构主义: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和芬伯格的技术理念[J]. 安维复.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06)
[5]科学主义思潮在现代西方的发展和影响[J]. 李自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6]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述评[J]. 郑祥福. 国外社会科学. 2002(05)
[7]论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解释观[J]. 曹志平.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8]亚里士多德与早期实证主义者的科学观比较[J]. 朱成全.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03)
[9]费耶阿本德的相对主义[J]. 牛秋业,巩霞.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10]“强纲领”SSK的相对主义特征[J]. 蔡仲.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3)
本文编号:2937204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1 传统科学观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1.1 科学客观性的内涵
1.2 对科学客观属性的不同表述
1.3 科学客观性的哲学基础
1.3.1 孔德的实证主义
1.3.2 逻辑实证主义
1.4 形成科学客观性的社会根源
2 科学客观性的危机及其原因
2.1 客观性面临的多方面的危机
2.2 科学的双刃性使人们产生怀疑
2.3 科学理论的不断更替使人们产生怀疑
3 历史主义对科学客观性的消解
3.1 对科学划界标准的抹杀
3.2 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
4 后现代思潮对科学客观性的消解
4.1 对划界标准的语言学消解
4.2 对科学客观性依据的置疑和解构
5 SSK对科学客观性的消解
5.1 SSK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
5.2 SSK的宏观研究纲领
5.2.1 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
5.2.2 爱丁堡学派的“利益模式”
5.3 SSK的微观研究
5.3.1 争论研究
5.3.2 实验室研究
5.3.3 科学家的文本话语研究
6 客观性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探讨
6.1 传统科学观对科学含义的理解
6.2 历史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对科学含义的重构
6.3 SSK视野中的科学内涵
7 对客观性内涵的递进式理解
7.1 “自在之物”意义上的客观性
7.2 “主体间性”意义上的客观性
7.2.1 对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梳理
7.2.2 主体间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7.3 “干预”作用下的客观性
8 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言、实在与科学知识的社会性——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哲学旨趣[J]. 袁海军.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2]论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主义的消解[J]. 李侠,邢润川.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3]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J]. 王金柱.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2(S1)
[4]走向社会建构主义: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和芬伯格的技术理念[J]. 安维复.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06)
[5]科学主义思潮在现代西方的发展和影响[J]. 李自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6]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述评[J]. 郑祥福. 国外社会科学. 2002(05)
[7]论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解释观[J]. 曹志平.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8]亚里士多德与早期实证主义者的科学观比较[J]. 朱成全.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03)
[9]费耶阿本德的相对主义[J]. 牛秋业,巩霞.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10]“强纲领”SSK的相对主义特征[J]. 蔡仲.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3)
本文编号:2937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93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