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需求
发布时间:2021-02-02 17:34
2035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年,实现这个目标有赖于全社会的协同努力,离不开公民科学素质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就2035年的世界形势来看,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可阻挡,科技与产业将更加协同。而就中国2035年的发展愿景来看,中国将实现更为均衡和更为充分的发展,经济发展形成创新驱动和消费主导局面,科技在产业变革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了契机,也要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必须在建设内容和建设方式方面进行革新。
【文章来源】:科普研究. 2020,15(03)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2035年的世界形势判断
1.1 国际政治形势: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大势所趋
1.2 全球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中国或将成第一大经济体
1.3 全球科技形势: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协同发展
2 2035年的中国发展愿景
2.1 社会发展愿景:城乡均衡发展,教育发展更加充分平衡
2.2 经济发展愿景:创新驱动和消费主导,“三产”比重增大
2.3 科技发展愿景: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3 2035年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需求
3.1 科学素质建设的契机与压力
3.2 科学素质建设的内容需求
3.3 科学素质建设的路径需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迈向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J]. 杨小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5)
[2]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影响及应对策略[J]. 贺丹,刘厚莲.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4)
[3]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有关思考[J]. 穆荣平. 中国科技产业. 2019(07)
[4]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2035展望[J]. 陈劲,尹西明. 科学与管理. 2019(01)
[5]2035年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展望[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组,何建武,朱博恩. 中国发展观察. 2019(Z1)
[6]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J]. 钞小静,薛志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一带一路”倡议[J]. 林毅夫.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18(06)
[8]中国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展望[J]. 胡鞍钢,刘生龙.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9]从科技发展新趋势看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J]. 张应强,张洋磊. 高等教育研究. 2017(12)
[10]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及动力分析(2015-2050)[J].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课题组,胡鞍钢,刘生龙. 国家治理. 2017(45)
本文编号:3015094
【文章来源】:科普研究. 2020,15(03)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2035年的世界形势判断
1.1 国际政治形势: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为大势所趋
1.2 全球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中国或将成第一大经济体
1.3 全球科技形势: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协同发展
2 2035年的中国发展愿景
2.1 社会发展愿景:城乡均衡发展,教育发展更加充分平衡
2.2 经济发展愿景:创新驱动和消费主导,“三产”比重增大
2.3 科技发展愿景: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3 2035年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需求
3.1 科学素质建设的契机与压力
3.2 科学素质建设的内容需求
3.3 科学素质建设的路径需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迈向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J]. 杨小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5)
[2]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影响及应对策略[J]. 贺丹,刘厚莲.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4)
[3]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有关思考[J]. 穆荣平. 中国科技产业. 2019(07)
[4]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2035展望[J]. 陈劲,尹西明. 科学与管理. 2019(01)
[5]2035年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展望[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组,何建武,朱博恩. 中国发展观察. 2019(Z1)
[6]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J]. 钞小静,薛志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一带一路”倡议[J]. 林毅夫.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18(06)
[8]中国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展望[J]. 胡鞍钢,刘生龙.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9]从科技发展新趋势看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J]. 张应强,张洋磊. 高等教育研究. 2017(12)
[10]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及动力分析(2015-2050)[J].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课题组,胡鞍钢,刘生龙. 国家治理. 2017(45)
本文编号:3015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01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