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十世纪中国科普的两次高峰
发布时间:2017-04-17 17:15
本文关键词:试论二十世纪中国科普的两次高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我们已经进入的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主导人类社会前进步伐的世纪,科普因而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政府和全民关注的事业。科普研究是科普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更多的理性思考、科学分析,才能更有效地指导科普实践,做到事半功倍。中国科普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为我们开展科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论文以二十世纪中国科普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两次科普高峰的兴起和衰退,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出发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论述了选题理由,界定了基本概念,全面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结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梳理了科普发展的历史概况。以科普的内在发展逻辑为主线,简要回顾了国外科普从前科普阶段、传统科普阶段到现代科普阶段的历史,划分了中国科普的起步期、探索期和新发展期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界定了二十世纪中国科普存在的两次高峰。 第三章主要对第一次科普高峰进行分析。论文分析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第一次科普高峰产生的背景、表现形式,引入PEST分析法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环境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建国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时期,党和国家比较重视科普,把它看作是促进经济建设的必要手段而大力弘扬,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迎来了科普的第一次发展高峰。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出现,第一次科普高峰就此结束。 第四章对第二次科普高峰进行了分析。1978年以后,党中央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确立了新的知识分子政策,形成有利于科普发展的良好政治氛围;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经济待遇等因素促进了科普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为科普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壮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普发展的智力支持,这些综合因素促成了第二次科普高峰的到来。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由于在经济转型期出现了暂时的价值观混乱,科普工作陷入低迷,科普高峰消退。 第五章对两次科普高峰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启示与建议。历史经验清晰的表明:政治对科普有重要影响,经济需求是科普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文化是科普的基础,科普更是科学技术的内在诉求。当今时代,科普从“文化实践”走向“政治关注”,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普发展的政策法规,营造更好的政治法律环境;从经济视角,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科普的观念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当前,我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要求提供要多样化、差异化的科普服务;科学在现代越来越无法理解,逐渐远离公众的视野,科普要致力于研究科学和公众间的关系,需求解决两者之间危机的方法。 结语部分进一步总结了论文的研究结论:科普高峰的形成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四种因素的合力,然而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突出作用,都会导致高峰期的衰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也有条件促成另一次科普高峰的到来。论文最后提出了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关键词】:二十世纪 科普 高峰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3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1
- 第1章 引言11-21
- 1.1 选题理由11-12
- 1.1.1 探讨20世纪中国科普两次高峰的理论意义11
- 1.1.2 探讨20世纪中国科普两次高峰的现实意义11-12
- 1.2 基本概念界定12-15
- 1.2.1 科普12-14
- 1.2.2 相关概念说明14-15
- 1.3 研究现状15-21
- 1.3.1 科普研究概况15-16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1.3.3 国内研究现状17-18
- 1.3.4 研究现状对比分析18-19
- 1.3.5 研究趋势分析19
- 1.3.6 论文的结构19-20
- 1.3.7 研究思路和方法20-21
- 第2章 科普史概述21-30
- 2.1 国外科普的三个发展阶段21-23
- 2.1.1 前科普阶段21
- 2.1.2 传统科普阶段21-22
- 2.1.3 现代科普阶段22-23
- 2.2 中国科普的发展概述23-28
- 2.2.1 近代科学的引入和科普事业的起步24-25
- 2.2.2 科学地位的强化和传统科普的探索与发展25-27
- 2.2.3 科普观念的交融和科普事业的新发展27-28
- 2.3 科普高峰的界定28-30
- 2.3.1 何谓“科普高峰”28
- 2.3.2 二十世纪中国科普高峰概况28-30
- 第3章 第一次科普高峰的形成与消退30-39
- 3.1 科普高峰的形成30-37
- 3.1.1 向科学进军30
- 3.1.2 表现形式30-31
- 3.1.3 五十年代科普高峰形成的原因分析31-37
- 3.2 科普高峰的消退37-39
- 3.2.1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37
- 3.2.2 表现形式37
- 3.2.3 原因分析37-39
- 第4章 第二次科普高峰的形成与消退39-46
- 4.1 科普高峰的形成39-43
- 4.1.1 科学的春天39
- 4.1.2 科普事业的全面繁荣39-40
- 4.1.3 第二次科普高峰形成的原因分析40-43
- 4.2 科普高峰的消退43-46
- 4.2.1 经济转型期的迷失43-44
- 4.2.2 表现形式44
- 4.2.3 原因分析44-46
- 第5章 两次高峰的比较与启示46-56
- 5.1 两次科普高峰形成与消退的比较46-48
- 5.1.1 科普高峰形成的比较46-47
- 5.1.2 科普高峰消退的比较47
- 5.1.3 经验教训47-48
- 5.2 两次科普高峰产生与消退的启示48-56
- 5.2.1 科普与政治的关系及启示48-50
- 5.2.2 经济的现代特征及其对科普的影响与启示50-51
- 5.2.3 社会文化的现代特征及其对科普的影响与启示51-53
- 5.2.4 科学技术的现代特征及其对科普的影响和启示53-56
- 结论56-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迎春;史艳芬;戴建国;;科普图书出版及馆藏情况实证调研——以2007-2008年沪版科普图书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志兵;我国当代科普中的几个难点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善涛;新中国科学传播视野下的《十万个为什么》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谈云兵;多媒体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应用及实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二十世纪中国科普的两次高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13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