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马太效应的再评价

发布时间:2017-04-20 18:14

  本文关键词:马太效应的再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学社会学的开山鼻祖默顿发现了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他的研究很快引起了科学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马太效应”实际上是一种优势积累效应,一个个体一旦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光环效应和积累优势,以后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马太效应实质上在很多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要探讨的是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本文试图以如下逻辑顺序展开讨论: 首先,讨论马太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表现形式,以为后续论述做好铺垫。马太效应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机制。从纵向来看,马太效应是研究者过去的成就和荣誉通过社会的承认和科研资源的分配而实现的增殖过程。从横向来看,马太效应是科研“小人物”的利益资源向科研“大人物”转移的过程。科学中的马太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人才流动方面,有名望的高校和实力强劲的科研机构更容易吸纳优秀人才,也更容易出产优秀人才;在科研环境方面,马太效应使得大师身边的人更容易登上科学的顶峰;在科研成果的交流方面,马太效应的表现是名望越高的科学家其科研成果越容易发表,且名望越高的科学家其成果发表的刊物等级越高;在科学界的社会分层方面,马太效应使得科学家处于一种极不平等的地位。 其次,讨论对马太效应的一般评价,以为本文树立鹄的。众多研究者认为马太效应符合科学共同体权威主义的要求,能激励竞争,淘汰弱者,能加速信息的流通和社会承认,能合理地分配资源。总之认为,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从总体上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再次,讨论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的转变和后学院科学的特点,为本文的下续讨论建立一种新的语境。众多研究者之所以做出如此评价是因为他们站在学院科学的角度。但事实证明,随着后学院科学的到来,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其给科学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站在后学院科学的角度,我们有必要对马太效应作出新的评价,重估其价值。 最后,本文结合后学院科学的特点对马太效应做出新的评价,并给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马太效应 学院科学 后学院科学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0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3
  • 1 马太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表现形式13-19
  • 1.1 马太效应的形成机制13-14
  • 1.2 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14-17
  • 1.3 马太效应的成因分析17-19
  • 2 对马太效应的一般评价19-23
  • 2.1 马太效应符合科学共同体权威主义的要求19-20
  • 2.2 马太效应能加速信息的流通和社会承认20-21
  • 2.3 马太效应能合理地分配资源21-22
  • 2.4 马太效应能够激励竞争22
  • 2.5 马太效应具有冗余功能22-23
  • 3 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变23-26
  • 3.1 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变的历史23-24
  • 3.2 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变的标志24-26
  • 4 后学院科学时代科研运行的特点26-34
  • 4.1 科学研究的集体化26-28
  • 4.2 科学研究的极限化28-31
  • 4.3 科学研究的效用化31-32
  • 4.4 科学研究的政策化32
  • 4.5 科学研究的产业化32-33
  • 4.6 科学研究的官僚化33-34
  • 5 后学院科学时代对马太效应的再评价34-40
  • 5.1 马太效应负面作用的突显34-37
  • 5.2 马太效应正面作用的减弱37-40
  • 6 应对马太效应的策略40-43
  • 6.1 整顿期刊出版乱象,,规范著作出版市场40-41
  • 6.2 减少国家科技奖励,培育市场竞争机制41
  • 6.3 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完善成果鉴定体系41-42
  • 6.4 加速学术去行政化,改变学术评价机制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46-47
  • 致谢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谭文华;;从CUDOS到PLACE——论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变[J];科学学研究;2006年05期

2 楼慧心;马太效应与大科技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7期

3 林慧岳,孙广华;后学院科学时代:知识活动的实现方式及规范体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3期


  本文关键词:马太效应的再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19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1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