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STEM教育理念引入展品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以“铁路背后的科学”展品教育活动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01 02:40
某些科技博物馆的展品教育活动存在说教灌输多、体验探究少和缺乏深层次科学内涵的普遍问题。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恰恰针对上述问题,而STEM教育则是承载当代科学教育理念与三个维度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将其引入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十分必要,并以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的"铁路背后的科学"展教活动为例,研究STEM理念对于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积极意义。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0,5(02)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 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 单向式灌输教育
(二) “少而浅”
二、 在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中引入STEM理念的必要性
(一) STEM教育理念的核心
1. “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与STEM教育的关系
2. “探究式学习”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关系
(二) STEM教育理念对解决展品教育活动问题的重要性
(三) 科技博物馆开展STEM教育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 基于STEM理念的展品教育活动“铁路背后的科学”设计思路
(一) 活动流程及教学内容
(二) 活动特点分析
四、 基于STEM教育理念进行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考
(一) 对“三个维度”的应用
(二) “三个维度”引发的思考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J]. 朱幼文. 中国博物馆. 2018(04)
[2]围绕“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J]. 叶兆宁,周建中,杨元魁. 人民教育. 2018(07)
[3]STEM教育理念下科技馆展品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以“小球旅程知多少”展品教育活动为例[J]. 冯子娇.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7(03)
[4]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科技馆STEM教育相关重要概念的探讨[J]. 朱幼文.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7(01)
[5]透视科学中的探究及工程与技术中的问题解决——以实践、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的视角[J]. Hubert Dyasi,Derek Bell,刘润林. 中国科技教育. 2017(01)
[6]非正规教育环境下青少年STEM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J]. 叶兆宁,郝瑞辉,王蓓.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6(01)
[7]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 教育研究. 2001(12)
本文编号:3209502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0,5(02)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 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 单向式灌输教育
(二) “少而浅”
二、 在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中引入STEM理念的必要性
(一) STEM教育理念的核心
1. “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与STEM教育的关系
2. “探究式学习”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关系
(二) STEM教育理念对解决展品教育活动问题的重要性
(三) 科技博物馆开展STEM教育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 基于STEM理念的展品教育活动“铁路背后的科学”设计思路
(一) 活动流程及教学内容
(二) 活动特点分析
四、 基于STEM教育理念进行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考
(一) 对“三个维度”的应用
(二) “三个维度”引发的思考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J]. 朱幼文. 中国博物馆. 2018(04)
[2]围绕“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J]. 叶兆宁,周建中,杨元魁. 人民教育. 2018(07)
[3]STEM教育理念下科技馆展品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以“小球旅程知多少”展品教育活动为例[J]. 冯子娇.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7(03)
[4]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科技馆STEM教育相关重要概念的探讨[J]. 朱幼文.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7(01)
[5]透视科学中的探究及工程与技术中的问题解决——以实践、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的视角[J]. Hubert Dyasi,Derek Bell,刘润林. 中国科技教育. 2017(01)
[6]非正规教育环境下青少年STEM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J]. 叶兆宁,郝瑞辉,王蓓.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6(01)
[7]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 教育研究. 2001(12)
本文编号:3209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209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