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生产率的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5 12:07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但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缺乏阻碍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专利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核心专利的数量可以反映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专利的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到产业的发展速度。因为专利生产率是代表人均专利授权数的指标,所以通过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可以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专利产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目前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本文在总结前人评价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我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生产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的运用,从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和地区差异三个角度对专利生产率和它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将高技术产业整体分析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个案分析结合起来。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投入到研发活动的资金对专利产出影响最大,其次是高级人才;中西部地区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有待提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提高企业和政府资金的利用效率、培养本国高级人才、吸引...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05年各产业的增加值比例图
化吸收形成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但从整体上说,我国的电子及通信工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组装加工生产,核心技术创新力薄弱。与整个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生产率相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一直处于平水平,2001年到2003年略低,到2004年有超快发展的趋势,如图(5.2)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工业行业资源环境节约水平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 孙建卫,黄贤金. 环境保护科学. 2007(04)
[2]灰色GM(1.1)模型及其在电力负荷预测中的优化应用[J]. 赵君有.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3]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实证分析[J]. 何慧慧,程豹,胡莹莹. 科技经济市场. 2006(12)
[4]技术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J]. 许合先.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11)
[5]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 朱有为,徐康宁. 中国工业经济. 2006(11)
[6]上海高校专利工作态势分析及发展研究[J]. 符颖.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05)
[7]科技人力资本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 周勇,王国顺,周湘. 人口与经济. 2006(03)
[8]国家统计局提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大指标[J]. 决策咨询通讯. 2006(03)
[9]国外发展高技术产业政策措施[J]. 李丹. 科技成果纵横. 2006(03)
[10]BP神经网络和GM(1,1)灰色模型在公路客运量预测中的应用[J]. 杭力,韩直,杜益文. 公路交通技术. 2006(02)
本文编号:3212136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05年各产业的增加值比例图
化吸收形成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但从整体上说,我国的电子及通信工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组装加工生产,核心技术创新力薄弱。与整个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生产率相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一直处于平水平,2001年到2003年略低,到2004年有超快发展的趋势,如图(5.2)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工业行业资源环境节约水平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 孙建卫,黄贤金. 环境保护科学. 2007(04)
[2]灰色GM(1.1)模型及其在电力负荷预测中的优化应用[J]. 赵君有.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3]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实证分析[J]. 何慧慧,程豹,胡莹莹. 科技经济市场. 2006(12)
[4]技术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J]. 许合先.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11)
[5]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 朱有为,徐康宁. 中国工业经济. 2006(11)
[6]上海高校专利工作态势分析及发展研究[J]. 符颖.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05)
[7]科技人力资本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 周勇,王国顺,周湘. 人口与经济. 2006(03)
[8]国家统计局提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大指标[J]. 决策咨询通讯. 2006(03)
[9]国外发展高技术产业政策措施[J]. 李丹. 科技成果纵横. 2006(03)
[10]BP神经网络和GM(1,1)灰色模型在公路客运量预测中的应用[J]. 杭力,韩直,杜益文. 公路交通技术. 2006(02)
本文编号:3212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21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