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学研究中的收敛思维

发布时间:2021-08-30 19:17
  思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具有众多属性和多层次本质。部分学者从哲学、脑科学、心理学、现代系统科学等方面揭示了思维的内涵与本质,并指出思维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实现其目的。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前提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具有多种思维形式,收敛思维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收敛思维从不同思路集中指向同一目标,表现为汇聚于一点或者向某一值靠近,其实质是思维的一种“吸铁石效应”。收敛思维分为静态收敛与动态收敛,具有聚焦性、指向性、综合性、程序性、继承性、推理性等特点。收敛思维必须以大量知识为基础,并以一定能够体现其聚焦性的品质作为保障。逻辑思维的各种方法都在某一侧面体现着思维的收敛性,而非逻辑思维同样离不开收敛思维。因此,科学研究要有所创新,除过需具备收敛思维还需具备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因此具有明显的创造性。人们越来越多地承认科学革命及发散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有时会忽视科学的常规研究及收敛思维方法,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波普尔。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否认常规科...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4 意义及预期目标
第二章 思维与收敛思维
    2.1 思维的内涵与本质
        2.1.1 不同学科对思维内涵及本质的揭示
        2.1.2 思维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实现其目的
    2.2 收敛思维整体透视
        2.2.1 收敛思维的形态
        2.2.2 收敛思维的特点
        2.2.3 收敛思维的基础
第三章 收敛思维与科学研究
    3.1 科学研究方法中的收敛思维
        3.1.1 逻辑思维方法中收敛性的体现
        3.1.2 非逻辑思维方法离不开收敛思维
    3.2 收敛与发散共同实现科学研究的创造性目的
        3.2.1 发散思维概述
        3.2.2 库恩与波普尔之争
        3.2.3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收敛思维的误区及其超越
    4.1 误区——收敛形成思维定势
        4.1.1 思维的心理定势与经验定势
        4.1.2 思维定势的正负迁移作用
        4.1.3 对思维定势进行适当弱化
    4.2 超越——收敛与发散的“合流”
        4.2.1 收敛与发散之间保持必要张力
        4.2.2 收敛与发散之间保持流动和上升
        4.2.3 科学研究需要收敛与发散的有机结合
第五章 收敛思维的培养
    5.1 收敛思维能力的培养
        5.1.1 构建收敛思维必备的素质
        5.1.2 优化知识结构
        5.1.3 熟练掌握逻辑思维方法
    5.2 收敛思维技巧的训练
        5.2.1 目标识别
        5.2.2 问题聚焦
        5.2.3 辏合显同
        5.2.4 逻辑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发散思维、敛聚思维与科学创新[J]. 胡婉莹,王淼,康戈莉.  中国成人教育. 2007(06)
[2]创新思维的互补机制[J]. 甘敬东.  求实. 2006(S1)
[3]论创新思维及其能力培养[J]. 秦秋.  学术界. 2006(06)
[4]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J]. 张丽华,白学军.  教育科学. 2006(05)
[5]创新思维的运行机制[J]. 孙洪敏.  河北学刊. 2006(02)
[6]影响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及解决对策[J]. 侯新杰,张海芝.  教育探索. 2005(08)
[7]“最小思维过程单元”及思维科学意义[J]. 庄寿强,谢觉萍.  晋阳学刊. 2005(04)
[8]思维是关键 关键在超越[J]. 杨叔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02)
[9]论创造性认识[J]. 胡敏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李晓鲁.  装饰. 2004(10)

硕士论文
[1]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研究[D]. 张海燕.山东师范大学 2006
[2]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认知研究[D]. 冯玉玲.大连理工大学 2005
[3]对创造性思维的探索[D]. 张芸.中央民族大学 2004
[4]非线性思维方式与创新[D]. 宁玉琼.广西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373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373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4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