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伪科学的实质、成因与防治对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04:12

  本文关键词:伪科学的实质、成因与防治对策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伪科学”也大肆泛滥,给人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反伪人士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和召开研讨会等方式揭露作伪者的伎俩,让人们逐渐认清伪科学的真实面目。但是,学术界也有一些人士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反伪科学制造了“科技三大冤案”,反伪科学扩大化不但打击了我国传统文化,而且阻碍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压制了民间科学家的成果。因此,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宋正海通过电子邮件给几百名学者发信《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号召学者联合签名废除“伪科学”提法,并发布“征集废除‘伪科学'提法网络签名”的公告,征集到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自此围绕是否应该反对“伪科学”问题的争论进一步的激化。是否反对“伪科学”的双方不仅在网上争论激烈,而且在凤凰卫视举办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中唇枪舌剑,但是关于何谓“伪科学”,如何界定“伪科学”,它的划界标准又是什么,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为了澄清这场争论,使反“伪科学”斗争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发展,笔者认为理清“伪科学”概念,认清“伪科学”的危害及其泛滥的原因和寻求恰当的“伪科学”对策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界定了“伪科学”的概念,在分析逻辑实证主义标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标准、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标准及萨伽德和邦格等西方科学哲学派别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基础上,将伪科学与科学、非科学、科学中的谬误及反科学加以区别,并归纳出伪科学的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伪科学在我国泛滥和造成巨大危害的实际,全面、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治理与防范“伪科学”的措施,并在科技管理、科技立法和规范民间反伪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关键词】:伪科学 反伪科学 科学 科学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3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1、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9-10
  • 2、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10-11
  • 3、本文的创新11
  • 4、研究方法11-12
  • 5、困难和局限12-13
  • 第1章 关于是否反“伪科学”的争论13-23
  • 1.1 争论双方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3-16
  • 1.1.1 支持方的主要人物13-15
  • 1.1.2 反对方主要人物15-16
  • 1.2 是否反“伪科学”之争16-23
  • 1.2.1 争论的过程16-19
  • 1.2.2 双方争论的焦点和基础19-23
  • 第2章 伪科学的界定及其表现形式23-38
  • 2.1 伪科学的界定23-33
  • 2.1.1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23-31
  • 2.1.2 伪科学概念的界定31-33
  • 2.2 伪科学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形式33-38
  • 2.2.1 伪科学的主要特征33-35
  • 2.2.2 伪科学的表现形式35-38
  • 第3章 伪科学产生的基础及其泛滥的原因分析38-48
  • 3.1 伪科学产在的基础38-42
  • 3.1.1 经济基础38-39
  • 3.1.2 政治基础39-40
  • 3.1.3 文化基础40-42
  • 3.2 “伪科学”在我国泛滥的原因分析42-48
  • 3.2.1 伪科学泛滥的主观原因42-45
  • 3.2.2 伪科学泛滥的社会经济根源45-46
  • 3.2.3 伪科学泛滥的思想根源46-47
  • 3.2.4 伪科学泛滥的体制因素47-48
  • 第4章 治理与防范“伪科学”的措施48-62
  • 4.1 营造科学文化氛围48-53
  • 4.1.1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48-49
  • 4.1.2 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推广《科普法》49-51
  • 4.1.3 加强科技伦理道德的建设51-53
  • 4.2 加强科技管理53-58
  • 4.2.1 加强科学共同体的道德建设53-55
  • 4.2.2 完善科技管理体制55-58
  • 4.3 健全科技法制58-62
  • 4.3.1 健全科技立法制度58-59
  • 4.3.2 加强新闻媒介的法律约束59-60
  • 4.3.3 完善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60-62
  • 参考文献62-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绍龙;;先进事迹彰显科学精神 肩负使命助推林业发展[J];云南林业;2011年03期

2 李慧;;科学精神及其传播[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钱学森: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是创新[J];现代青年(细节版);2011年06期

4 吕祖利;姜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弘扬新时代科学精神[J];科协论坛;2006年05期

5 邓凤;;中学化学教学中对青少年科学品质培育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7期

6 杜俊涛;周俊;;浅析经济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价值和关系[J];内江科技;2011年08期

7 桂小玲;;论新形势下科技新闻期刊科学精神的传播[J];中国报业;2011年06期

8 张丽;杜俊涛;;对一个经济学发展现状问题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9 涂元季;顾吉环;李明;;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谈科技人才的培养[J];公关世界;2009年11期

10 邓环;杨怀中;;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及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涵;;用科学精神统率儿童戏剧工作——宋庆龄和儿童戏剧[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2 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黄荣莉;;解读图书馆精神[A];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六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喜先;;进行“冷聚变”研究是坚持科学精神[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7:“冷聚变”争论[C];2008年

5 张华荣;;坚持科学精神 弘扬科技道德[A];2002福建省科技界科学道德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年

6 袁耀初;;学习王仁先生高尚品格和献身科学精神[A];仁厚笃实的一生——王仁先生纪念文集[C];2002年

7 邬晓燕;;当代文化危机和科学精神的融入[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武青艳;;影响我国科学精神培养的思想文化因素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杨惠仙;宋振东;;普及科学教育 树立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 改善国民素质[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道武;徐李孙;;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源泉和培养[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侠;警惕反伪科学运动扩大化[N];江苏科技报;2006年

2 作者系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冯亦同;反伪科学的战士[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1年

3 市委副秘书长、市科协主席 夏吾勇;与少年儿童谈科学精神[N];鞍山日报 ;2005年

4 王文忠;迷信与科学精神的心理学分析[N];大众科技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尹传红 实习生 薛亮;科学划界:不只是学术问题[N];科技日报;2007年

6 王敬捍 记者 钟小平;湖南总队以科学精神处置各种险情[N];人民武警;2005年

7 本报记者 王丹 整理;高扬反伪科学旗帜[N];健康报;2011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金吾伦;解析科学精神的内涵(上)[N];大众科技报;2002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金吾伦;解析科学精神的内涵(下)[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罗长青;试论科学精神及其培养[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然;试论钱伟长的科学精神及其影响[D];上海大学;2012年

2 乔延鹏;自由、理性与创新[D];吉林大学;2005年

3 秦元海;论科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6年

4 申咏秋;《黄帝内经》医学人文精神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吕佩爱;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侯新杰;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林坚;论科技传播中的信息选择[D];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晰;伪科学的实质、成因与防治对策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刘汉辉;论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冯光辉;让实验导引理论[D];山西大学;2004年

4 陈捷;科学精神与五四文学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5 邰哈斯其木格;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刘艳;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D];武汉大学;2005年

7 彭清波;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磊;论“两课”教学中的科学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成丽;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史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志坚;论科学的人文底蕴[D];广西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伪科学的实质、成因与防治对策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42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5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