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科普的融合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1-12-19 16:41
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于1972年发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包含从科学角度出发对世界遗产的评价。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值得深入挖掘与传播。在对国际相关文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成分进行了界定,并选择我国部分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了世界文化遗产当前的科普现状,进一步论述了世界文化遗产各项价值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世界文化遗产科学价值与其他价值深度融合的科普路径。
【文章来源】:科普研究. 2020,15(06)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宋书《营造法式》中由榫卯连接的建筑构件[10]
工艺品属于文创产品,在遗产地市场上也较为多见,但结合科普功能的工艺品则较为少见。对此,应将当地建筑科技、传统技艺等元素中蕴含的科学价值体现在其特色文创产品上,打造具有文化遗产特色的科普工艺品,在体现其文化性的同时兼顾科学性。如乐高(LEGO)曾推出以积木为载体的建筑玩具,用户可以用积木搭建出一系列世界著名建筑物,在趣味性之余培养了使用者的空间思维,体现了物理概念与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教育性质(见图2)。科普游戏则属于文创产业中数字出版物的范畴。Mortara等曾在研究中探讨了严肃游戏(serious games)在文化遗产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21]。在博物馆等场景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玩家对文化遗产内容的学习与欣赏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以实现其教育目标。
在诸多具备科普功能的游戏案例中,最为经典的就是“我的世界”(Minecraft)。“我的世界”是由2009年成立的瑞典公司Mojang开发的一款沙盒游戏,玩家可以利用各种材料方块建造居住环境,充分发挥想象力打造各种建筑物,吸引了一大批热爱建筑的玩家。其中内容创作团队“国家建筑师&Cthuwork”,曾以100余人参与项目建造,历时26个月在“我的世界”游戏中对故宫建筑群进行了还原,包括外观布景和室内布局。该团队还与西递宏村合作启动了“像素看中国”项目,并以游戏元素等比还原了西递宏村的标志性建筑物(见图3)。在移动端也出现了一些具备科普功能的产品,如APP“榫卯”,围绕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与传统建材进行了详细的展示与介绍。该软件通过三维(3D)建模,展示了插肩榫、夹头榫、抱肩榫、楔钉榫等34种经典的榫卯结构,围绕“木”“器”“漆”“史”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传统建筑技艺中的木材、工具、漆料与建筑史,画面精美、细腻,以“榫卯”为核心,较为全面与直观地科普了传统建筑知识与技艺(见图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木结构榫卯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 武国芳,孙竞成,黄成建,任海青,赵荣军. 林业工程学报. 2020(04)
[2]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读[J]. 林留根. 东南文化. 2019(01)
[3]数字化时代科普文创产品的设计与传播研究[J]. 周荣庭,周宏远.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9(01)
[4]都江堰灌溉工程遗产体系、价值及其保护研究[J]. 旷良波. 中国防汛抗旱. 2018(09)
[5]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现实语境与未来走向[J]. 郑念,王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07)
[6]高分子材料应用于莫高窟壁画保护的历史、现状与研究[J]. 苏伯民,张化冰,谈翔,张瑞. 敦煌研究. 2018(01)
[7]三维重建和3D打印在兵马俑修复中的应用[J]. 舒欢. 电子科学技术. 2017(04)
[8]科普能力评价的现状和思考[J]. 王刚,郑念. 科普研究. 2017(01)
[9]《巴拉宪章》指导下的澳大利亚遗产保护——以珀斯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更新为例[J]. 吴麒,李士林. 新建筑. 2016(03)
[10]壁画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 吴健. 中国文化遗产. 2016(02)
本文编号:3544717
【文章来源】:科普研究. 2020,15(06)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宋书《营造法式》中由榫卯连接的建筑构件[10]
工艺品属于文创产品,在遗产地市场上也较为多见,但结合科普功能的工艺品则较为少见。对此,应将当地建筑科技、传统技艺等元素中蕴含的科学价值体现在其特色文创产品上,打造具有文化遗产特色的科普工艺品,在体现其文化性的同时兼顾科学性。如乐高(LEGO)曾推出以积木为载体的建筑玩具,用户可以用积木搭建出一系列世界著名建筑物,在趣味性之余培养了使用者的空间思维,体现了物理概念与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教育性质(见图2)。科普游戏则属于文创产业中数字出版物的范畴。Mortara等曾在研究中探讨了严肃游戏(serious games)在文化遗产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21]。在博物馆等场景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玩家对文化遗产内容的学习与欣赏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以实现其教育目标。
在诸多具备科普功能的游戏案例中,最为经典的就是“我的世界”(Minecraft)。“我的世界”是由2009年成立的瑞典公司Mojang开发的一款沙盒游戏,玩家可以利用各种材料方块建造居住环境,充分发挥想象力打造各种建筑物,吸引了一大批热爱建筑的玩家。其中内容创作团队“国家建筑师&Cthuwork”,曾以100余人参与项目建造,历时26个月在“我的世界”游戏中对故宫建筑群进行了还原,包括外观布景和室内布局。该团队还与西递宏村合作启动了“像素看中国”项目,并以游戏元素等比还原了西递宏村的标志性建筑物(见图3)。在移动端也出现了一些具备科普功能的产品,如APP“榫卯”,围绕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与传统建材进行了详细的展示与介绍。该软件通过三维(3D)建模,展示了插肩榫、夹头榫、抱肩榫、楔钉榫等34种经典的榫卯结构,围绕“木”“器”“漆”“史”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传统建筑技艺中的木材、工具、漆料与建筑史,画面精美、细腻,以“榫卯”为核心,较为全面与直观地科普了传统建筑知识与技艺(见图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木结构榫卯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 武国芳,孙竞成,黄成建,任海青,赵荣军. 林业工程学报. 2020(04)
[2]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读[J]. 林留根. 东南文化. 2019(01)
[3]数字化时代科普文创产品的设计与传播研究[J]. 周荣庭,周宏远.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9(01)
[4]都江堰灌溉工程遗产体系、价值及其保护研究[J]. 旷良波. 中国防汛抗旱. 2018(09)
[5]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现实语境与未来走向[J]. 郑念,王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07)
[6]高分子材料应用于莫高窟壁画保护的历史、现状与研究[J]. 苏伯民,张化冰,谈翔,张瑞. 敦煌研究. 2018(01)
[7]三维重建和3D打印在兵马俑修复中的应用[J]. 舒欢. 电子科学技术. 2017(04)
[8]科普能力评价的现状和思考[J]. 王刚,郑念. 科普研究. 2017(01)
[9]《巴拉宪章》指导下的澳大利亚遗产保护——以珀斯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更新为例[J]. 吴麒,李士林. 新建筑. 2016(03)
[10]壁画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 吴健. 中国文化遗产. 2016(02)
本文编号:3544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544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