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规律分析——基于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2 06:04
科技创新人才是整个科技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他们的迁徙也成为各地区、各机构之间竞争的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简历,发现了他们学业与职业的流动规律: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创新人才的成长背景,也是创新人才发展的诉求;流动强度提升,"近亲繁殖"现象得到缓解;流动次数与年龄正相关,整体趋势平缓;人才流动区域性失衡加剧,"马太效应"凸显。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跨境流动政策、扩大创新人才学术视野,鼓励人才就业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力资源环境、建立人才发展生态,丰富教育资源、协调"造才"与"引才"的关系等对策,以期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与发展有所启示,对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完善有所裨益。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论坛.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科技创新人才就学阶段的流动地域 (国内)
科技创新几乎贯穿于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但它们并不是在每个年龄段呈平均分布[31]。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平均年龄为43.2岁,多集中在 39~47岁年龄段,占比94.8%。其中,年龄最小的34岁,最大的48岁。图2显示了科技创新人才就业流动年龄分布,气泡中的数字代表人数。由图2可以看出,47岁流动0次的人数最多,为14人,44岁流动2次的人数次之。从趋势线可以看出,流动次数与年龄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流动趋势较为平缓,呈现出了较低水平的就业流动。这表明:一方面,创新人才会选择在工作单位整合和优化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资源,稳定一段时间后再选择更大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创新人才 “安居乐业”的主观思维以及人事制度、就业制度、人才流动制度等的客观束缚逐步解绑。4.2 科技创新人才工作阶段流动地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技人才流动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J]. 徐倪妮,郭俊华. 科学学研究. 2019(03)
[2]青年与科技的亲和性:两种向度的思考[J]. 方俊,肖峰.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02)
[3]基于匹配模型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J]. 薛昱,张文宇,杨媛,刘思洋. 技术经济. 2018(09)
[4]国内外创新人才最新政策分析及对广东的启示[J]. 陈建新,陈杰,刘佐菁.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5)
[5]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影响因素[J]. 李欣,范明姐,杨早立,郭丽峰. 中国科技论坛. 2018(08)
[6]中国高端人才政策的生成逻辑与战略转型:1978-2017[J]. 黄海刚,曲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7]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J]. 刘兵,曾建丽,梁林,李青. 技术经济. 2018(05)
[8]大数据时代的海外网信人才柔性集聚问题研究[J]. 高子平. 行政管理改革. 2018(04)
[9]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研究综述——基于浙江的政策工具分析视角[J]. 顾惊雷. 科学管理研究. 2017(02)
[10]海外青年学术人才引进政策效应分析——以“青年千人计划”项目为例[J]. 孙玉涛,张帅. 科学学研究. 2017(04)
本文编号:3563627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论坛.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科技创新人才就学阶段的流动地域 (国内)
科技创新几乎贯穿于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但它们并不是在每个年龄段呈平均分布[31]。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平均年龄为43.2岁,多集中在 39~47岁年龄段,占比94.8%。其中,年龄最小的34岁,最大的48岁。图2显示了科技创新人才就业流动年龄分布,气泡中的数字代表人数。由图2可以看出,47岁流动0次的人数最多,为14人,44岁流动2次的人数次之。从趋势线可以看出,流动次数与年龄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流动趋势较为平缓,呈现出了较低水平的就业流动。这表明:一方面,创新人才会选择在工作单位整合和优化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资源,稳定一段时间后再选择更大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创新人才 “安居乐业”的主观思维以及人事制度、就业制度、人才流动制度等的客观束缚逐步解绑。4.2 科技创新人才工作阶段流动地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技人才流动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J]. 徐倪妮,郭俊华. 科学学研究. 2019(03)
[2]青年与科技的亲和性:两种向度的思考[J]. 方俊,肖峰.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02)
[3]基于匹配模型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J]. 薛昱,张文宇,杨媛,刘思洋. 技术经济. 2018(09)
[4]国内外创新人才最新政策分析及对广东的启示[J]. 陈建新,陈杰,刘佐菁.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5)
[5]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影响因素[J]. 李欣,范明姐,杨早立,郭丽峰. 中国科技论坛. 2018(08)
[6]中国高端人才政策的生成逻辑与战略转型:1978-2017[J]. 黄海刚,曲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7]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J]. 刘兵,曾建丽,梁林,李青. 技术经济. 2018(05)
[8]大数据时代的海外网信人才柔性集聚问题研究[J]. 高子平. 行政管理改革. 2018(04)
[9]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研究综述——基于浙江的政策工具分析视角[J]. 顾惊雷. 科学管理研究. 2017(02)
[10]海外青年学术人才引进政策效应分析——以“青年千人计划”项目为例[J]. 孙玉涛,张帅. 科学学研究. 2017(04)
本文编号:3563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56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