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科学传播研究 ——以十大科普类微信公众号为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33
在“互联网+科普”时代,微信是进行科学传播的新媒介和重要渠道。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全面提升科普类微信公众号进行科学传播的实际效力和影响力,走出当前科学传播的发展困局,找到科学传播的发展方向,探索合理有效的关于科普类微信公众号进行科学传播的方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且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并对完善科学创新体系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选取了 2018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及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全国科普自媒体(微信)榜单中的前十名科普类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军武次位面、果壳、局座召忠、好奇博士、科学家庭育儿、物种日历、小大夫漫画、知识分子、象爸象妈和中科院物理所等。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依据研究问题以及参考相关文献,选取了 2019年3月1日—31日间发布的1300篇推送文章作为研究样本。主要研究这十大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主体(账号主体、推文撰写者)、传播内容(科学主题、文章主轴、原创性内容)、传播媒介(信息呈现方式、标题设计、文章篇幅)、传播对象以及传播效果(阅读量、点赞数、精选留言数),并通过文本分析得出这十大科普类微信公众号推送文...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念界定
1.1.1 科普类微信公众号
1.1.2 科学传播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途径与方法
1.4.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的现状
2.2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机遇
2.2.1 传播主体多元
2.2.2 传播内容海量
2.2.3 传播渠道丰富
2.2.4 传播形式新颖
2.2.5 传播范围广阔
2.3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
2.3.1 伪科学大肆泛滥
2.3.2 谣言屡禁不止
2.3.3 传播者科学素养低
2.3.4 科学信息泛滥难抉择
2.3.5 科学内容泛娱乐化
第3章 十大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素分析
3.1 传播主体
3.2 传播内容
3.3 传播媒介
3.4 传播对象
3.5 传播效果
第4章 十大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特性分析
4.1 选题方向
4.1.1 蹭社会热点
4.1.2 抓受众需求
4.2 写作特点
4.2.1 标题口语化句式化悬念化
4.2.2 内容兼顾科学信息和可读性
4.2.3 文风生动活泼有趣
4.2.4 结尾抒情化表达
4.3 编发方式
4.3.1 每日更篇幅多
4.3.2 文章版式一致
4.3.3 拥有固定栏目
4.3.4 具有人格化IP形象
4.4 传受互动
4.4.1 设置问题
4.4.2 设置奖励
第5章 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分析
5.1 选题策略
5.1.1 定位明确
5.1.2 用户画像清晰
5.1.3 关注社会热点
5.1.4 满足受众需求
5.2 写作策略
5.2.1 标题设置悬念,采用句式化表达
5.2.2 内容兼顾两极,把握好切入点
5.2.3 文风通俗,故事性阐述
5.2.4 结尾抒情化表达,产生共情效应
5.3 编发策略
5.3.1 每日更文推送规律,加强用户粘性
5.3.2 打造固定栏目和版式,培养用户阅读场景
5.3.3 设计人格化IP形象,增强读者亲切感
5.4 交互策略
5.4.1 引导受众情绪,给予精神奖励
5.4.2 设置问题或奖励,产生互动与交流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象爸象妈”微信公众号的儿童科学传播策略分析[J]. 徐桂林,郭辉. 今传媒. 2019(10)
[2]受众情绪在科学传播与普及中的影响[J]. 李京阳,杨小明. 科技传播. 2019(04)
[3]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构建全方位科学传播平台[J]. 龚明霞. 科技传播. 2019(04)
[4]“互联网+科学”报道,到底该怎么做?[J]. 章晨曦. 传媒评论. 2018(12)
[5]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困境与策略研究[J]. 李天龙,张露露,张行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10)
[6]新媒体时代提升科普传播效果的对策与建议——以科普新媒体“科普中国”和“果壳网”为例[J]. 徐静休,朱慧. 传媒. 2018(18)
[7]探究讲故事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J]. 张瑜. 科技传播. 2018(18)
[8]“互联网+科普”的挑战与对策[J]. 丁爱侠. 学会. 2018(08)
[9]新媒体视域下科学传播的路径研究[J]. 淡格格,冉欢. 高等建筑教育. 2018(03)
[10]科学类微信公众号的科学精神传播研究——基于用户留言的分析[J]. 霍连彬. 科技传播. 2018(09)
硕士论文
[1]“局座召忠”微信公众号“IP化”的内容生产与商业变现研究[D]. 赵品映.云南大学 2018
[2]果壳网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传播效果的研究[D]. 唐婧.大连理工大学 2018
[3]《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科学传播研究[D]. 丁艺菲.大连理工大学 2018
[4]微信时代科学传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梁大伟.郑州大学 2016
[5]基于微信平台的科学传播研究[D]. 张伟.华中科技大学 2016
[6]新媒介环境下的科学传播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思.成都理工大学 2015
[7]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研究[D]. 范雪妮.湖南大学 2015
[8]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研究[D]. 刘建美.渤海大学 2013
[9]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规律性探析[D]. 陈哲.大连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48026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念界定
1.1.1 科普类微信公众号
1.1.2 科学传播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途径与方法
1.4.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的现状
2.2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机遇
2.2.1 传播主体多元
2.2.2 传播内容海量
2.2.3 传播渠道丰富
2.2.4 传播形式新颖
2.2.5 传播范围广阔
2.3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
2.3.1 伪科学大肆泛滥
2.3.2 谣言屡禁不止
2.3.3 传播者科学素养低
2.3.4 科学信息泛滥难抉择
2.3.5 科学内容泛娱乐化
第3章 十大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素分析
3.1 传播主体
3.2 传播内容
3.3 传播媒介
3.4 传播对象
3.5 传播效果
第4章 十大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特性分析
4.1 选题方向
4.1.1 蹭社会热点
4.1.2 抓受众需求
4.2 写作特点
4.2.1 标题口语化句式化悬念化
4.2.2 内容兼顾科学信息和可读性
4.2.3 文风生动活泼有趣
4.2.4 结尾抒情化表达
4.3 编发方式
4.3.1 每日更篇幅多
4.3.2 文章版式一致
4.3.3 拥有固定栏目
4.3.4 具有人格化IP形象
4.4 传受互动
4.4.1 设置问题
4.4.2 设置奖励
第5章 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分析
5.1 选题策略
5.1.1 定位明确
5.1.2 用户画像清晰
5.1.3 关注社会热点
5.1.4 满足受众需求
5.2 写作策略
5.2.1 标题设置悬念,采用句式化表达
5.2.2 内容兼顾两极,把握好切入点
5.2.3 文风通俗,故事性阐述
5.2.4 结尾抒情化表达,产生共情效应
5.3 编发策略
5.3.1 每日更文推送规律,加强用户粘性
5.3.2 打造固定栏目和版式,培养用户阅读场景
5.3.3 设计人格化IP形象,增强读者亲切感
5.4 交互策略
5.4.1 引导受众情绪,给予精神奖励
5.4.2 设置问题或奖励,产生互动与交流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象爸象妈”微信公众号的儿童科学传播策略分析[J]. 徐桂林,郭辉. 今传媒. 2019(10)
[2]受众情绪在科学传播与普及中的影响[J]. 李京阳,杨小明. 科技传播. 2019(04)
[3]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构建全方位科学传播平台[J]. 龚明霞. 科技传播. 2019(04)
[4]“互联网+科学”报道,到底该怎么做?[J]. 章晨曦. 传媒评论. 2018(12)
[5]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困境与策略研究[J]. 李天龙,张露露,张行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10)
[6]新媒体时代提升科普传播效果的对策与建议——以科普新媒体“科普中国”和“果壳网”为例[J]. 徐静休,朱慧. 传媒. 2018(18)
[7]探究讲故事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J]. 张瑜. 科技传播. 2018(18)
[8]“互联网+科普”的挑战与对策[J]. 丁爱侠. 学会. 2018(08)
[9]新媒体视域下科学传播的路径研究[J]. 淡格格,冉欢. 高等建筑教育. 2018(03)
[10]科学类微信公众号的科学精神传播研究——基于用户留言的分析[J]. 霍连彬. 科技传播. 2018(09)
硕士论文
[1]“局座召忠”微信公众号“IP化”的内容生产与商业变现研究[D]. 赵品映.云南大学 2018
[2]果壳网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传播效果的研究[D]. 唐婧.大连理工大学 2018
[3]《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科学传播研究[D]. 丁艺菲.大连理工大学 2018
[4]微信时代科学传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梁大伟.郑州大学 2016
[5]基于微信平台的科学传播研究[D]. 张伟.华中科技大学 2016
[6]新媒介环境下的科学传播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思.成都理工大学 2015
[7]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研究[D]. 范雪妮.湖南大学 2015
[8]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研究[D]. 刘建美.渤海大学 2013
[9]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规律性探析[D]. 陈哲.大连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48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64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