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多元化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建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科技投入多元化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伴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取决于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努力提高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和途径。因此,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科技投入作为一项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抢占制高点。我国通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投入近年来增长迅速,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我国科技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为此,必须借鉴国外科技投入模式的成功经验,同时根据我国国情,构建符合WTO规则要求的公共财政科技投入模式,以发挥其对多元化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同时,为促进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的形成和完善,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包括:完善科技立法建设;加强企业投入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拓宽科技发展的融资渠道等。
【关键词】:科学技术 科技投入 多元化 公共财政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32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11-16
- 1.2.1 国外科技投入理论研究综述11-13
- 1.2.2 国内科技投入理论研究综述13-16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6-18
- 1.3.1 研究思路16
- 1.3.2 研究方法16-18
- 第2章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18-32
- 2.1 科技投入内涵的界定18-20
- 2.1.1 国外对科技投入相关概念的解释18-19
- 2.1.2 国内对科技投入相关概念的解释19-20
- 2.1.3 本文科技投入内涵的界定20
- 2.2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20-27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精髓20-22
- 2.2.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阐释22-24
- 2.2.3 外生科技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24-26
- 2.2.4 内生科技进步的新增长理论26-27
- 2.3 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27-32
- 第3章 我国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32-40
- 3.1 我国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32-36
- 3.1.1 集中型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形成(1949~1958年)32-33
- 3.1.2 科技体制的曲折发展(1958~1976年)33
- 3.1.3 科技体制的恢复和重建(1976~1980年)33-34
- 3.1.4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时期(1980~2006年)34-36
- 3.2 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36-40
- 3.2.1 明确政府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权利与责任36-37
- 3.2.2 强化政府对科技活动的宏观管理作用37
- 3.2.3 正确处理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37-38
- 3.2.4 科技体制改革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38-40
- 第4章 我国科技投入的现状特点与国际比较40-54
- 4.1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的发展情况40-42
- 4.2 我国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与分析42-47
- 4.2.1 R&D投入总量的国际比较42-43
- 4.2.2 R&D经费来源的国际比较43-44
- 4.2.3 R&D经费投入结构的国际比较44-45
- 4.2.4 R&D经费执行部门的国际比较45-46
- 4.2.5 R&D人力投入的国际比较46-47
- 4.3 我国科技投入的问题分析47-54
- 4.3.1 科技投入总量不够,R&D强度不高47-48
- 4.3.2 企业科技投入不足,研究开发能力弱48-49
- 4.3.3 基础研究投入偏低,结构不合理49
- 4.3.4 高校研发能力未得到足够重视49
- 4.3.5 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49-50
- 4.3.6 科技投入主体处于分散甚至分割状态50
- 4.3.7 科技成果的专利化、商品化率不高50-51
- 4.3.8 科技人才流失严重51-52
- 4.3.9 技术市场发展迟缓,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52-54
- 第5章 国外科技投入模式的实践和启示54-68
- 5.1 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分散型科技投入模式54-59
- 5.1.1 科技管理体制的分散54-55
- 5.1.2 科技活动主体的多元化55-56
- 5.1.3 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56-57
- 5.1.4 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57-59
- 5.1.5 美国科技创新的缩影——硅谷59
- 5.2 以日本为代表的集中协调型科技投入模式59-62
- 5.2.1 日本集中协调型科技投入模式的特点60-61
- 5.2.2 筑波科学城与硅谷的比较61-62
- 5.3 以印度为代表的高度集中的科技投入模式62-65
- 5.3.1 以立法形式确立科技政策,保障科技政策的权威性和连续性62-63
- 5.3.2 以总理为首的一元化科技管理体制63-64
- 5.3.3 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四级科技研发体制64
- 5.3.4 体制的弊端导致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64-65
- 5.4 启示与借鉴65-68
- 5.4.1 科技活动管理要处理好自由与计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65-66
- 5.4.2 政府应侧重于基础性、公益性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66
- 5.4.3 政府对于战略性项目的选择和投入具有重大意义和带动作用66-67
- 5.4.4 重视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67-68
- 第6章 财政科技投入模式的选择68-80
- 6.1 公共财政与财政科技投入模式68-71
- 6.1.1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及政府科技投入的职能定位68-69
- 6.1.2 公共财政框架下科技活动及其成果一致性分析69-70
- 6.1.3 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管理与公共支出管理要求一致性分析70-71
- 6.2 WTO规则对财政科技投入模式的要求71-73
- 6.2.1 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相关的条款71-72
- 6.2.2 WTO提供的技术进步的财政政策空间72-73
- 6.2.3 适应WTO规则要求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调整的原则和方向73
- 6.3 适应WTO规则的公共财政科技投入模式的构建73-80
- 6.3.1 适度超前、持续稳定的增长模式73-74
- 6.3.2 重点明确的投入结构模式74-75
- 6.3.3 优化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75-76
- 6.3.4 高效协调的体制运行模式76-77
- 6.3.5 精细规范的预算科目模式77
- 6.3.6 强化社会引导和推动作用的资金供给模式77-78
- 6.3.7 完善有效的绩效评估模式78-80
- 第7章 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的对策建议80-94
- 7.1 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科技投入宏观架构80-81
- 7.2 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的对策建议81-94
- 7.2.1 完善科技立法建设81-82
- 7.2.2 加强企业投入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82-84
- 7.2.3 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增加科技投入84-86
- 7.2.4 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国家创新体系86-88
- 7.2.5 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拓宽科技发展的融资渠道88-89
- 7.2.6 促进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体系89-91
- 7.2.7 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建立风险资本市场91-92
- 7.2.8 重视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92-94
- 结论94-96
- 参考文献96-103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03-104
- 致谢104-105
- 个人简历105-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卫民;;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53-2007[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8期
2 倪超军;;科技投入与新疆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4期
3 黄昊;;上海浦东新区科技投入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技投入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1年07期
4 ;《科学技术与工程》旬刊投稿须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7期
5 强延斌;;科学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核桃产业的关键[J];吉林农业;2011年07期
6 程艳社;李振亚;;人类发展的必取之路——科学技术的人文规约[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7 何祚庥;;对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展望[J];科技与企业;1997年05期
8 邓晓霞;;浅谈科学技术对基础教育的作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9 黄船里;;科学技术在工程预算改进中的应用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1年08期
10 张玮;;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科技;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昊;;中国科技投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汝魁;;科学技术经济问题研究[A];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1982-2002)纪念文集[C];2002年
3 刘盛纲;;太赫兹(Terahertz)波科学技术[A];2002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路甬祥;;科学技术百年的回顾与展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贾康;;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研究[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忠伟;;科学技术与先进生产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范秀英;;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8 邓伟;;加快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必须狠抓科技投入[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9 黄琴琴;;运用科学技术发展旅游[A];科学发展观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思峰;党耀国;李炳军;;技术进步与科技投入——河南省技术进步目标实证研究[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东洲;应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N];科技日报;2008年
2 李瑞红;显德汪矿加大科技投入效益上升[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两会特派记者 赵雷;我国科技转化率年均仅20%[N];中国黄金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晓涛;堵住科技投入的“政出多门”[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5 记者 潘俊杰;补齐社会公益研究投入“短板”[N];中国气象报;2006年
6 周舒;经济刺激计划中,科技投入能占多少?[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翟慎良;把科技投入纳入考核“硬指标”[N];新华日报;2009年
8 居辛化;科技投入促进西藏地方经济大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何满怀;增加科技投入是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手段[N];江苏科技报;2009年
10 记者 赵海军;方正科技投入亿元拉开暑促大幕[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卫;城市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曹泽;区域创新资源投入结构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尹红;我国“省部科技共建”合作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建强;我国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孙晓明;县市科技发展模式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6 姜锡东;科学技术资源的转化过程与地理分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成立;科技时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困境与超越[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高玲;旅游安全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9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宋黎;科学技术第一战斗力的系统分析及实现途径[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添土;科技投入多元化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于洪宁;政府科技投入与税收政策国际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夏文青;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东英;陕西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暴迪;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和谐度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吴妍;投企业还是投公共研发机构?[D];浙江大学;2010年
7 叶晓辉;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科技投入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杨帆;吉林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胥;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协整关系实证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柯忠义;科技投入对广东省经济影响的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科技投入多元化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72769.html